中国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落户重庆
中国兰州网6月15日消息 中国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14日授牌落户到重庆市南岸区,到2025年将形成年销售值300亿元人民币的文保装备相关产业。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授牌暨签约仪式上说,当前文物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愈显文物保护装备的适用性差、技术含量低、缺乏解决方案等问题矛盾突出,迫切需要现代科技和装备提供保障。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文物大国,珍贵馆藏超过3000万件,不可移动文物达77万处。
在重庆南岸区建立的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将打造包括研发、应用、集成、展示、服务、交易等全产业链的文物保护装备产业集群。
该基地将按照“核心功能区+支撑功能区+拓展功能区”的构架进行空间布局,分阶段推进建设。核心功能区位于南坪西部新区,重点围绕“互联网+”,整体打造“开放式、主题式、公益式”的文物保护产业基地,主要涵盖研发、系统集成、展示、数据服务、文保装备交易等领域。拓展区重点围绕“中国制造2025”,以“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的发展模式,打造文物保护装备产业集群,到2025年,实现文物保护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目标。
国家文物展示陈列中心、国家文物保护装备联合工程中心、文物保护集成及服务中心、文物保护核心产品制造中心、国内外优势文物保护企业的会聚中心、文物保护装备技术和产品交易中心等将悉数囊括在该基地的建设中。
当日,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与重庆市南岸区政府签署了入驻基地协议。
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湖南省博物馆、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6家单位与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签署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协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王黎明透露,两年多来,工信部和国家文物局通力合作,编制了专项行动计划,成立了文物保护装备技术标准委员会,搭建了产学研对接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装备示范项目。在文物部门支持下,这种“制造业+用户”的合作模式爆发了强大的生命力。目前一批国产文物保护装备已在文博行业广泛使用,“中国制造”开始全面服务保障文物保护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