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物保护“升级”:由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现场可移动文物保护综合平台”项目于近日通过验收。图为项目平台在宁县石家墓群考古现场进行实地测试。(资料图) 甘肃省文物局供图 摄
中新网兰州12月28日电 (记者 冯志军)记者28日从甘肃省文物局获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现场可移动文物保护综合平台”项目于近日通过验收。其将文物保护环节从实验室前移至考古发掘现场,使大量质地脆弱或易损文物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妥善保护,有效留存文物信息,为后续实验室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遗留下来的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境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31处。其中既有以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为代表的古代壁画,又有以汉明长城、锁阳城遗址为代表的土遗址。
近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认为,针对目前甘肃考古发掘现场各环节技术支撑不足、出土文物保护方法单一、信息提取量低等问题,该项目通过整合网络通信、分析检测、精密测绘等相关技术功能,建成了集文物现场快速测绘、环境监测、文物本体材质和病害状况评估、文物应急抢救及保护等功能于一体,适应能力较强、功能完备的野外出土文物保护抢救移动实验平台。
据了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现场可移动文物保护综合平台”项目2017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该项目是敦煌研究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国内首台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的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平台由一个多功能中型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平台和一个小型文物移动实验平台构成。相关平台投入使用后,将极大提升甘肃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即时分析检测、试验评估和应急保护能力,将文物保护环节从实验室前移至考古发掘现场。(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