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文博文物专家呼吁:武威“武庙”亟待保护

22.07.2015  08:33

  原标题:众多文博文物专家呼吁——

  武威“武庙”亟待保护

  风雨斑驳

  岌岌可危

  难挡风雨

  提起武威,人们都知道“陇右学宫之冠”——文庙,然而,早在文庙之前,武威还有一座武庙。武庙修建于汉朝,明清时期,文庙与武庙东西矗立,相映成辉。然而,时至今日,造型雄伟、规模庞大的文庙早已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西北地区唯一一座纪念“武功和军威”的文物遗址——武庙,却面临着饱受雨打风吹飘零惨淡的境遇。

    A现状廊坊依旧墙体斑驳

  7月20日,在知情人士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这座“传说中”的武庙。

  武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十中巷,东临武威十中,南靠锦华服装厂,西为会馆巷,北至住宅楼。其大门口没有任何明显的标识和牌子,穿过一堆堆铝合金材料,抬头看到东西两排历经风吹雨打的古廊坊,仔细辨识才能发现这里的古建筑。

  再认真寻找,记者看到位于正北方向的武庙大殿眼下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建筑。东西两廊的10间古建筑依旧,推开古老斑驳的木门,里面依然可见雄伟的木架结构,直径35公分粗的6根大柱子赫然支撑着高大的屋脊,透过漏雨的屋顶可窥天空的蔚蓝。站在这座10多米高的古建筑下,顿感现代建筑的局促。而现代机械的轰鸣已然湮没了历史文物的清悠。

  踱步院中,一位自称是“老板”的男子告诉记者,他只知道这座木制结构建筑属于文物,具体有什么历史,属于哪个年代建造,统统不知。不过幸亏自己经营铝合金材料,把这里作为库房存放东西,否则这座建筑不知会破败成什么样子。不过这座建筑目前属于他个人拥有。眼下,还没有什么人或哪个部门提出要对这里进行修建或给予保护。

  出门时记者记住了这里的门牌号:凉州区崇文街9号。

    B历史纪念汉武帝“文韬武略”

  根据《武威史话》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出陇西,过焉支山(今张掖山丹境内),大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东部,并获匈奴的祭天金人,为纪念这一战役的胜利,汉武帝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武威”,意即“武功和军威的显示之地!”后,霍去病再次出兵祁连,河西地区归属于汉朝版图,并设立酒泉、张掖、敦煌、武威等河西四郡,为纪念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武威当地建立了武庙,这也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座纪念这段历史的“武庙”。

  7月21日,记者在凉州区文体局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根据文庙保存的《武庙重修碑记》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74)振武将军孙思克率众修葺,乾隆十八年(1753)再次维修。解放前,武庙被武威三青团总部占用,建国后一直为部队所用。原大殿已毁,现存东西厢房,进深一间,面积约86.4平方米,单檐硬山顶。1988年武庙由武威市祁连联营公司占用,现存东、西两厢各五间。”

  提及武庙,武威当地文博专家孙寿龄及长期关注武庙现状的宋振林等人介绍,武庙不单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座纪念汉武帝“武功和军威”的文物建筑,它更是历史上众多学子考取武状元时,经常要去祭拜之地。因为在武威历史上,曾经出过不少武进士。另外,武庙当时供奉霍去病大将的塑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忠臣良将多出自凉州”。尤其在明、清时期,武庙在西北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影响极大,其时,武庙的精美建筑能够与“陇右学宫之冠”——文庙相媲美。1987年,武庙经由企业辗转至个人手中,曾有人欲拆武庙修建别墅,当地文博专家孙寿龄、黎大祥等人为保护武庙奔走疾呼,最终,武庙拆除一事由于惊动省、市政府而被喊停。为此,当时的武威地区行政公署作出:“武庙是文物”、“文物不允许任何人拆除或买卖”、“使用单位要做好保护维修工作”等决定。

    C呼吁希望加以保护修缮

  “在武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东有文庙,西有武庙,原本两相辉映。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文庙巍然屹立,武庙却风雨飘摇,遭世人遗忘。这对于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来说,未免太过可惜和遗憾!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保护这座文物遗址!”武威市文博专家孙寿龄等人指出。

  21日下午,记者就武庙的保护、管理,以及“武庙目前成为私人铝合金加工厂”等问题采访了武威市凉州区文体局。

  根据凉州区文体局文物办公室有关人士解答,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武庙进入文物部门的视线。2013年,武庙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武庙历史悠久,几经辗转,现在尽管属于个人所有,但文物部门有监管的责任。根据文物保护相关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如果武庙遭遇拆除、迁移等,必须经由文物部门批准以后,才能进行。兰州晚报记者 雒焕素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