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哈尔滨 民生至上 幸福“冰城”
瑞雪似舞恰醉、琼楼玉枝连绵,蓝天白云如画、空气清香诱人——有谁不心向往之?
城市建设传统与现代交融,社会服务公平与效率兼顾,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攀升——怎能不让人欢欣雀跃?
城市管理从服务抓起,服务从百姓身边事做起,文明城市创建从你我做起——冰城哈尔滨,正奋力书写 “民生至上”的幸福篇章。
民生给力
创城是最大“福利”
年初,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组织的2013年度万人《民生民意评价调查》结果发布:过去一年,哈尔滨市城乡居民生活幸福度达89.9%,创历史新高。对未来幸福生活是否有信心的表态中,城乡居民信心度达89.4%。
幸福不幸福?百姓最有发言权。和调查结果相互印证的,是赵淑珍“大妈们”的笑脸。
“今后再不用担心屋里漏雨了。”道外区的赵淑珍大妈一脸笑容。去年8月,新一内涝地区启动避险搬迁,74岁的赵淑珍第一个签订了搬迁协议。
从低矮易涝的棚户区到宽敞明亮的电梯房,身为全市数万户保障房受益者中的一员,赵淑珍过了平生最开心的一个春节。她说:“就我家现在的厨房,都比原来的屋子敞亮,你说这心里能不敞亮吗!”
心里敞亮,是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质朴解读,也是对政府工作的最高褒奖。
新一内涝地区避险搬迁是哈尔滨最大规模的内涝棚户区改造工程。社区内3000余户居民告别被内涝困扰的家,住进高楼。截至目前,全市保障性住房的开工规模和完成数量都位于全国前列。
赵淑珍的幸福感与哈尔滨实施创城息息相关。三年来,哈尔滨市以民生优先为指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百姓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创城惠民,哈尔滨近年来民生工程建设总投资552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65.8%,共落实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项目140个。
冰城“民生账单”上写满了幸福。
——幸福是居者有其屋。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2.8万套,为1.5万户困难群众提供廉租住房保障。
——幸福是就业有岗位。建立素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85所,新增城镇就业11.6万人,哈尔滨成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幸福是生活有保障。为35万户困难群众发放社会救助金11亿元,创建市级以上物业管理示范小区233个,维修老旧住宅756万平方米,清除不合格物业企业77家,新增集中供热能力2500万平方米。
——幸福是生活更便捷。全市打造主城区与县域“1小时经济圈”,提前两年实现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全覆盖。
——幸福是社会更安全。社会管理“强基工程”和大安全社会治安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刑事案件发案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最低,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大幅下降,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4.6%。
“三年来,哈尔滨坚持创城惠民、创建得民,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惠民利民提升服务的重要载体。”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说,“广大群众从创城中得到了实惠,理解、支持、参与创建的热情空前高涨。”
城市蝶变
管理从服务做起
“变化太大了,仅仅两年时间,哈尔滨环境的改变之大简直令我难以想象!”这是今年6月,加拿大籍哈尔滨人许明俊写给故乡的一封“情书”。
让许明俊发出由衷感叹的,正是创城为哈尔滨带来的巨大变化。三年来,哈尔滨依据国家测评体系,全面落实区街主体责任,健全长效管控机制,坚持不懈开展环境治“脏”、交通治“堵”、秩序治“乱”、窗口治“差”、设施治“缺”、生态治“污”等专项整治。通过一整套规划建设管理的“组合拳”,让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立体路网拉开城市骨架。新建改造各类道路111条、桥涵27座,三环路江南江北全线贯通,地铁1号线已载客运营超过4000万人(次),城市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公交都市”实现百姓畅行。新建停车场20处,新增停车泊位1.6万个,新建公交首末站30处、公交枢纽站3座,新增大容量环保公交车605台、出租车2000台,百姓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公交都市”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地下工程”完善城市“内核”。改造主城区供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通讯老旧管网1047公里,建设先锋路等易涝片区应急排水工程12处,主城区源网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信息采集和功能开发,城市源网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生态塑城营造亮丽街景。去年实施污染减排项目101项,拆并分散燃煤小锅炉316台。到今年9月底,4.5万辆“黄标车”全部取消。目前全市机械化清扫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60%和85%。
——造林治污换来城绿水清。造林13.8万亩,城区新植树木59.2万株、新增绿地250.6公顷。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83%提高到85%,“三沟”基本实现清水入河。
近年来,哈尔滨以创城为契机,最大限度挖掘建筑文化遗产,提升和延展特色文化建筑风貌,对友谊路、经纬街沿线近70栋楼体进行建筑节能综合改造,通过穿“衣”戴“帽”,为原有的“火柴盒”楼体加装坡屋顶,进行欧式立面装饰。此举不仅让主城区和主要街路重现欧陆风情,也让这些老旧住宅冬季平均室温提升6—10摄氏度。
现阶段,哈市已形成以道里核心区和沿江景区为代表的古典欧式建筑街区、以道外核心区为代表的中华巴洛克历史建筑街区和以西部新区为代表的现代欧式建筑街区,创城让“欧陆范儿”重现哈尔滨。“让城市更有古道乡愁、更有人文精神、更有生态气息。”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姜国文说,“这是创城带给哈尔滨城建理念的一次飞跃。”
“文明”提劲
创建从你我抓起
创城,在升华市民道德修养的同时,也为一座城市矗立起向上的精神地标。
创城要从你我做起。连续两年,在端午节前夜,市文明办、哈尔滨日报、市城管办联合发起“端午踏青,带上文明”大型公益行动。当踏青的百万游人散去,人们发现,端午前夜的出行秩序越来越好,环境破坏越来越小,垃圾数量也越来越少。
市环卫部门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端午节清晨清运垃圾总量200吨,较2012年减少1/3;今年更是降到160吨,较去年减少1/5,环卫工人提前3小时收工。
“如果没有市民自备环保袋捡拾垃圾,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一位环卫保洁队负责人感慨地说:“这不全是我们管到了、扫到了,更主要的是市民素质提高了,不再乱扔乱倒了。”
城市管理与市民素质的良性互动,是“创城效应”连锁放大的结果。文明的进步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温馨细节:早市上,摆摊小贩带上垃圾桶,随时收集垃圾;湿地公园里,野餐大妈备好“迷你”扫帚,餐后地面洁净如初;就连私家车也配上环保袋,车外抛物明显减少……
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市民素质的提升与哈尔滨市以创城为载体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出台市民素质提升计划;以全市1196个道德讲堂为阵地,加强干部群众的道德教育;以重要活动和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开展“邻里守望送吉祥”“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端午踏青,带上文明”等“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打开哈尔滨本地的广播,时不时会听到抢救病患的紧急插播——正在播出的节目被打断,一场牵动人心的生死营救随之展开。
超越距离的电波进行信息的实时发布,古道热肠的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积极参与救助,交通警察开辟出直通医院的畅通道路,医护人员做好全力抢救的准备严阵以待……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在环环相扣的“爱心接力”中瞬间形成。
爱如种子,一旦生根发芽,便凝聚起全社会向善的力量。从为生命垂危的长春产妇尹文娇长途送药,到以生死时速迎接“最美教师”张丽莉抵哈治疗,如今,冰城“爱心车”联合社会各部门开辟的“绿色生命通道”已成为一道恒久的风景。
从爱心电波,到爱心的哥,再到爱心交警、爱心医院、爱心市民,一条由“爱心接力”链接而成的“绿色生命通道”成为冰城志愿服务的完美展示。
“无论是爱心志愿服务车,还是‘绿色生命通道’,众多志愿服务品牌的出现体现了哈尔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丽欣说,“目前,哈尔滨志愿服务形成了志愿者、媒体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传导联动。志愿服务在传导联动的共振中成长壮大,也放大着这座城市的爱和感动,引领着这座城市的道德风尚,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风起云涌的志愿服务展示着城市的新魅力,其背后是哈尔滨创城塑人的不懈努力——围绕市民素质提升,全市组织开展了“让雷锋旗帜更鲜艳”“凡人善举暖冰城”“信守社会公德,争做冰城好人”“靓楼道、净庭院、助邻里”美丽行动等活动,实施了志愿服务系列工程。截至目前,全市以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文明餐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文明餐桌行动”覆盖全市11543家餐饮企业,全市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点)648个,志愿者注册人数达100万人,占建成区人口比例30.85%,远远超过文明城市测评8%的标准。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09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