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原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王家达在兰病逝

13.06.2016  12:31

资料图片

  中国兰州网6月13日消息 6月11日18时10分,原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王家达在兰病逝,享年77岁。听闻噩耗,著名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甘肃文坛众多作家在悲痛之余,追忆了和这位长者的过往和为人之道。和王家达大学同窗五年的雷达表示,“王家达不仅是甘肃、西部的著名作家,在全国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小说是黄河小说,作品清新质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描写的大都是兰州黄河上游地区人民的生活、爱情和悲欢离合,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他对当代文学的贡献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尊重。”

  王家达是地道的兰州人,出生于1939年。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甘肃文艺》、《飞天》编辑部编辑、甘肃文学院专业作家、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甘肃省政协常委、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王家达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业余创作,在《人民文学》、《中国青年》等发表过多部短篇小说,1984年7月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多年来,他在全国许多刊物上发表报告文学和中短篇小说百余篇(部),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敦煌之恋》,长篇小说《铁流西进》,中短篇小说集《清凌凌的黄河水》和《云雾草》。其中《清凌凌的黄河水》翻译到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敦煌之恋》翻译到韩国,在全国二十余家报刊转载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先后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华文学选刊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当代》优秀作品奖、人民文学昌达杯奖和敦煌文艺奖一等奖;中篇报告文学《天下第一鼓》获得中国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银磊杯奖。

  王家达自小生长于黄河边,喝着黄河水,吃黄河岸边的五谷杂粮,在他心中也种下了深深的黄河情结。王家达将黄河边变化无常、神妙莫测的天文、地理和人文一并融入自己的小说中,使之呈现出一种大风卷水容天括地的气象。在《清凌凌的黄河水》中,王家达成功塑造了一个黄河女性形象“尕奶奶”,《血河》是王家达写黄河的又一成功之作,从传达的文学精神看,与《清凌凌的黄河水》一脉相承,可视为姊妹篇。在这部小说中,他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黄河儿女形象:羊报和白蛇。两部小说虽是悲剧艺术,但字里行间无不传扬着黄河人生的诗情画意。因此,王家达的黄河小说是一幅幅黄河风俗长卷,也是一曲曲黄河人生的悲歌和赞歌。

  王家达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他在遗嘱中写道,人死魂灭,一切从简。不发讣告,不设灵堂,不收花圈,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著名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不仅是小说,他的纪实文学也有着非常突出的成就

  对于王家达的小说,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用“黄河小说”概之。五年的大学同窗,雷达对王家达比常人有着更多的了解。雷达回忆说,“我和王家达在兰州大学不仅是一个班,还是同宿舍的室友,我们最开始在段家滩的兰州艺术学院上了一年,当时的校长是常书鸿,后四年转到了兰州大学中文系。王家达的创作应该是从1958年前后大跃进时期开始的,1959他就开始在《人民文学》、《甘肃文艺》发表文章,他的文章发表后同学们都抢着看,为此成了同学中的偶像。”

  雷达说,王家达非常刻苦好学,喜欢泡图书馆,经常看到他一本接着一本地读世界名著,他看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读出声来。“王家达在全国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不仅是小说,他的纪实文学也有着非常突出的成就,《敦煌之恋》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还有《天下第一鼓》也是非常好的一部作品,他还有很多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因此他的文学创作成就是无法估量的。”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叶舟:他给我留下了宽厚善良、关注后辈的印象

  鲁迅文学奖得主、记者叶舟,虽然和王家达没有非常深的交往,但这位长者还是给他留下了宽厚善良、关注后辈的印象。叶舟说,“家达主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口地道的兰州话。他对我一直很关心,每次见面都叫我‘小叶舟’,然后就会说,我又看到你发表的文章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家达主席看见我说,我看到《作家文摘》连载你的小说,我都收集起来了,等收集齐一起送给你,在这之前,我压根不知道转载这回事儿。”在叶舟的印象里,王家达主席非常沉默寡言,“我唯一一次看到他心花怒放,就是他和老同学雷达老师在一起,说着流畅的兰州话追忆青春往事。”王家达主席还和有着一段渊源,“家达主席的《敦煌之恋》发表后,当时还没有获得鲁迅文学奖,我给他打电话说希望能够在上连载,他二话没说把书送给我,在送给我的一本书上还签上了名字,当时在上全文连载了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