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茶农缩影:告别人背马驮 茶叶渐成“金叶”
中新网兰州5月17日电 (闫姣 高展)“城里娃娃都穿得干干净净,吃的是白面馍馍和肉,我们为啥要成天在庄稼地和茶园里跑,浑身脏兮兮还吃不饱?”彼时,年仅17岁的甘肃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小伙侯成强有了这样的困惑。
“茶二代”创业逐梦故事多
“我也要过上像城里娃娃一样的生活!”17岁时,“茶二代”侯成强下定决心自己奋斗好日子,开始创业逐梦。他承包了生产队唯一的茶叶加工机器,帮村民加工鲜茶,并收取1.5毛钱的加工费。在没有电,只能烧柴油的情况下,侯成强每天能赚30元钱。
“那时上班的人每月工资才只有20元。”提及这个,侯成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表情。尝到做生意的甜头,他将全部心思放在茶叶上,19岁起从四川贩茶靠“人背马驮”走山路将茶贩至本村,每斤茶叶能赚近2毛钱。
这条路侯成强一走就是十多年,后来他将茶产业越做越大。从用牲畜运送茶叶到如今的电商配送,从自家贩茶到润泽相邻带动当地茶农致富,从讨教学习到自主研发茶叶品种,现年56岁的侯成强娓娓道来李子坝的种茶历史及他与茶近40年的“情缘”。
炒茶作坊不再,茶农逐茶红利
李子坝村位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腹地,且产茶区处大山深处,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尤其明前茶叶形饱满,口感香醇,是茶中上品,为陕甘川三省“茶迷”所青睐。李子坝也被外界誉为“陇上茶乡”。
图为文县鲜茶。 高展 摄文县虽山地多、平地少、路难行,但产茶区远离城镇、谷深林密。1955年左右,为解决当地“可耕地少、庄稼收成不好”的难题,综合考量土壤、气候、地形等因素,文县政府引进了茶树,免费为农户发放茶籽,培训种植技术。
侯成强的父辈是“茶一代”,都是手工炒茶,每家有炒茶作坊,炒好茶后装进布袋,用马驮着出山卖。那时的茶品种单一,价格低廉,老人们收了钱,再从集市上换些盐、油等生活用品。
“我们这一辈已经有简单的设备了。”侯成强介绍说,茶从副业变为李子坝的主导产业,转折在2008年。当时,文县政府出面,将四川一家茶企业引进李子坝,在当地建厂统一收购鲜茶。茶农们尝到“茶叶红利”,逐渐扩大种植面积。
2014年,侯成强“瞄准”商机,贷款买断该企业股份,成立“陇南文县玉皇茶业有限公司”,改良茶树品种,将茶的等级划分得更精细,并提高茶叶收购价格,优先收购贫困户的茶叶。
“茶三代”接力带贫400余户茶农
“我常跟孩子们说,该付出时还是要付出,不能把钱看的太贵。”侯成强时常这样教导两个儿子。受父亲的影响,侯健和弟弟也都致力于让田间地头的茶农多一些收入。目前,他们已经带动了周边村子的400多户贫困户。
侯健说,他们比父辈幸运的是“山路通了,网路通了”,政府越来越重视了,每年举办旅游节、推介会搭建平台,有助于本土“新一代”茶商接触到更多资源和信息,“今年我们和成县一家电商签了400万的意向合同,代卖我们村的茶叶,发展机会很好”。
李子坝村已发展有5000亩茶树,散居在沟坝里的村民从过去吃不饱穿不暖,到依靠茶叶过上了好日子,当地有80%的村民开起了小车,也有不少人家扩大种茶规模,创立茶公司,发展茶产业,致力于带动更多贫困户。
茶叶,渐渐变成了当地的致富“金叶”。
近年来,文县逐年把茶产业作为宜茶片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建设茶叶基地、改造低产茶园,引进、推广无性系茶叶品种,搭建平台推介。目前,该县茶园面积累计达到8.97万亩,年加工茶叶58.2万公斤,实现产值2.283亿元。(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