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县白马人 感受来自古老民族的独特魅力
它的祭祀舞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所在的村落也被国家批准为“中国传统村落”,它仅有1.4万人口,却保存有完整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特色服饰、民俗歌曲,千百年来,它没有随王朝兴衰而湮灭,也似未入俗世的一方桃源散发着神秘魅力,它就是居住在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氐族的后裔白马人,当地人称他们为“白马藏族”。
3月5日至6日,第一届中国(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将在陇南市文县举办,适值元宵节,也是白马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最为集中的时候,让我们预先感受一下白马人民俗的独特文化魅力。
古老族群衍息至今已有1.4万人
白马人是古代氐人的后裔,也就是古文献中常常提到的“白马氐”,被汉代以后的史书称为氐族。氐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族群。氐族发展壮大始自东汉,西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陇南曾是其主要聚居地和活动区域。氐人以骁勇善战著称,曾建立“前秦”、“大凉”等政权。栖息在今天陇南市的“白马氐”,先后建立了“武都国”、“仇池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前后延续了380多年。当前,白马人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1.4万人。
独立语言和藏语差别大 类似古羌语
白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据语言学专家考证认为,“白马人的语言有自己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体系”。特点是保存古羌语的本音比较多,和藏语之间的差别已大大超过了藏语内部各种方言之间的差别。“白马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是“从古羌语母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相近的支系”。
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原始而神圣
身着红色袈裟的山神,脸上涂抹成黑色的“猴儿”,带着面具的“池哥”、“池姆”,挥动手中的牛尾刷,伴随着锣鼓舞动起来,舞姿古朴、遒劲、粗犷,极具节奏的“池哥昼”就开始了。
“池哥昼”是至今还遗存在白马人生活中的一种古老的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祭祀舞蹈,主要流传于陇南文县铁楼乡的麦贡山、入贡山、草河坝、寨科桥等十二个自然村寨和石鸡坝、天池等地。“池哥”意为山神,“昼”即舞,是白马藏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狩猎活动中形成的以祭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文化内涵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池哥昼”挨家挨户跳,旨在驱赶晦气,祈求平安幸福,最后在村寨的大场上全村寨人集体围着篝火欢跳。
生活在文县铁楼乡的白马人在生产和生活中还保留较多的传统游猎习俗。宗教信仰方面也有许多原始信仰的遗俗,主要为自然崇拜,日月山水、风雨雷电及动植物等,皆为崇拜对象。白马人最崇敬的神灵是始祖神盘瓠(hù)爷、太阳神和五谷神,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池哥昼”祭祀活动。
特色服饰绮丽纷繁别具一格
白马人的服饰独具特色。白马男子服饰多为麻布长衫或短衫,大都是黑白两色或绛青色,均系偏襟。将两前襟操拢,腰缠毛腰带,膝下扎麻布绑腿。夏天穿木、麻剥皮编织的麻耳草鞋,冬天穿不同样式的番鞋,头缠青布帕或丝帕,反穿羊皮褂子。
白马女性服饰奇丽多彩,是用五颜六色的布条和对顶三角形四方布块制成,用布料和毛料制作,背上常缝扎一朵“米”字形图案,胸前佩戴三至六块方块形鱼骨牌,腰缠羊毛线织成的红腰带,前系三色围裙,上身套花坎肩,足穿绣花尖尖鞋,头缠丝帕,丝帕紧裹长辫,红头绳串上六至九块八圆鱼骨,四色玉石小珠,系在头上吊至右耳旁,带上耳环、戒指、手镯,既端庄古朴,又美丽大方,别具一格。白马人头戴圆顶宽沿的沙嘎帽,上插白鸡翎,显得英俊而精神。
民间歌曲丰富多彩 洋溢浓郁生活气息
白马人的民间歌曲丰富多彩,是白马人代代传承、积累下来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活动必有群众性演唱,寨子里几乎全民参与,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稚气未脱的孩童,人人争先恐后、场面热烈、阵势庞大。
白马人歌曲描述的是白马人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世界,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歌曲,有个人独唱,也有集体合唱,还有对唱。歌曲洋溢着鲜明的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歌声激昂、欢腾,大起大落,婉如吹响了嘹亮的号角,以古朴豪放、粗犷动听而著称。
白马人的生活地域大都是高寒林区,天长日久,养成了人人喝酒、家家酿酒的习惯,白马人相聚,总是一边跳舞唱歌,一边举碗豪饮。
白马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瑰丽神秘,其春节文化活动更是异常隆重热烈,从正月初一至十七,每天都有名目繁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尤其元宵节前后,各种活动便进入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