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油橄榄产业发展侧记

29.05.2014  18:42

      阳春四月好风光,陇上江南植树忙。一场春雨过后,文县两江八河两岸,橄榄吐翠,桃红柳绿,群众抢抓春雨过后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在油橄榄园里忙碌着栽树、浇水、施肥、剪枝、嫁接,一派忙碌景象。

      文县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是油橄榄最佳适生区,近年来,该县立足当地独特光热水土资源优势,制定了油橄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目前,已栽植油橄榄6万多亩,为群众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昔日“放牛坡” 今日“香饽饽

      马莲河两岸的半山、高半山由于土地贫瘠,灌溉困难,千百年来无人问津,成为当地群众放牧牛羊的荒山荒坡。近年来,受周边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影响,这里的荒山荒坡成为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当地政府因势利导,鼓励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引导企业、能人大户集中连片栽植油橄榄,目前已流转土地6000多亩,栽植油橄榄3000多亩。

      在堡子坝乡朱家台荒山荒坡上,挖掘机、旋耕机的轰鸣声唤醒了这块沉睡多年的土地,工人们正在整地、除草、浇水、栽树,忙的不亦乐乎。

      承包这片荒山的人杨小龙,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从当地群众手中流转土地近千亩,现在他正组织人手进行抬田整地,准备秋季栽植油橄榄树苗。“幸亏抢得快,不然这块土地早就让别人占去了。”在整地现场,杨小龙对记者说。

      据统计,堡子坝乡已有1户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8户能人大户参与油橄榄产业开发,群众发展油橄榄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以前“庄稼汉” 现在“土专家

      在临江乡月亮坝油橄榄基地,几个当地群众正在嫁接油橄榄。记者和年纪最长的张福平攀谈起来。

      “前半辈子作务庄稼,没想到后半辈子会和油橄榄打上交道。

      张福平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几年前,看到临近的武都区村民栽植油橄榄,他也在自家两亩多地里栽植了40多株油橄榄树,由于不懂管理,只见树长,不见结果。自从参加了林业部门的技术培训后,他学会了油橄榄嫁接技术,把自家的所有橄榄树全部嫁接成优良品种,自己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和张福平一样搞嫁接的还有现年70多岁的乔长娃。他是堡子坝乡人。多年前,他在关山梁栽植油橄榄100多株,由于缺乏管理及栽植品种老化,橄榄树一直没有挂果。通过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后,他远赴武都区学习嫁接等管理技术,回来后对自家的树木进行品种改良,目前,他家橄榄树都已挂果,去年采摘的橄榄果卖了200多元钱。“我看这今年树木的长势,应该买个五六千元不成问题。”望着茁壮成长的橄榄树,乔长娃满怀憧憬的说。

      县林业局负责人王永宁告诉记者,全县适宜发展油橄榄产业的乡镇,像张福平、乔长娃这样的“土专家”有近500多名,基本形成了“村村都有土专家,人人都会搞嫁接”的良好局面。

      从前“荒山坡”  现在“橄榄园

      舍书乡山大沟深坡陡,是全县有名的偏远贫困乡镇。“一沟两分岔,土地两坡挂,土少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就是该乡的生动写照。交通不便,群众脱贫致富问题一直是困扰全乡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

      一直以来,该乡以花椒为支柱产业。随着树龄增长和严重的病虫害,群众唯一经的济来源逐年丧失,后续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群众脱贫致富路在何方?

      近年来,陇南大地上掀起了油橄榄产业开发的热潮,这为全乡群众带来了福音。截至目前,引导群众共发展油橄榄2630多亩,建成了红崖、许家坝等6个油橄榄基地,一个个油橄榄示范园,一棵棵充满希望的油橄榄树苗把昔日荒山秃岭装扮的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和活力。

      根据县上的油橄榄产业发展规划,把全县油橄榄产业根据地域分为白龙江、白水江两个集中片带,白龙江片带包括临江片七个乡镇,覆盖农村人口近10万人,白水江片带包括六个乡镇,涉及农村人口5万多人,两个片带共规划栽植油橄榄20万亩。到十二五末,油橄榄将成为全县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两江沿岸,橄榄园中,一颗颗的油橄榄树在春风中摇曳,蓬勃发展的油橄榄产业,满载着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殷切希望,带领大家行走在富民奔小康的路上。

 

 

                                                                                                                (供稿:文县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