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乡村“拆危治乱”:脏臭圈棚“变身”花园风景

11.07.2019  09:20

  中新网兰州7月10日电 (李智谋)“村上对家家门前环境进行了包干划分,小花坛管护都有任务,村里每天都有专人负责进行清扫。游客们来了都说,白马山寨空气清新,环境好,很卫生,住着舒服。”甘肃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村民曹宗哲,改造了自家的房舍开办农家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文县位于甘肃最南端、与四川、陕西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铁楼藏族乡是文县白马人聚居区,也是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区,更是国家传统村落聚集区,同时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乡大部分村寨都分布在白马河两岸及高半山上,随意搭建的圈棚、厕所不仅影响旅游村寨的观感,还散发着十分难闻的气味。为此,该乡开展“拆危治乱”行动,围绕村寨旅游建设规划,将拆除的空闲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利用,以改善民生。

图为村民们不用的废旧陶罐成景观墙装饰。 李智谋 摄

  在李子坝村,路边的圈舍被拆除干净,清理出来的空地,正在修建旅游公厕。该村村支书曹瑞林说:“我们村重点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厕所、圈棚,以及废弃的房舍进行了拆除,修建了一些公益基础设施,方便了村民,美化了村寨。

  铁楼藏族乡党委书记余石东介绍说,针对各村寨烂圈棚、草棚、厕所、残垣断壁等,进行了大面积拆除整治,立足于大景区建设,以拆促建,村寨公厕、小景点、小花园日益增多,“现在变化很大”。

  保护好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就要留得住“乡愁”,存得住记忆的“印记”。据了解,白马河景区有石门沟案板地、强曲、入贡山、草河坝、新寨等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中特色民居、民俗文化建筑是保护、修缮的重点,做好修复改造才能体现更大的价值。

图为乡间小路上依地势而建的小走廊。 李智谋 摄

  在草河坝村、乡镇和文县景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努力下,鼓励引导村民们改变传统观念,用乡村旅游的思维,提升经营的意识,对自家农舍进行改造提升。

  如今,草河坝村部分村民的高院墙已经变成了“花园墙”“通透墙”“篱笆墙”等,并植入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打造出游客游赏的“看点”,丰富了旅游内涵。

  在阳尕山村,立足于建设最美民俗旅游村落,景顺公司与村民们签订了民俗保护改造协议,改造运营后村民们可获得分红收益。遗落在村寨沉睡的民俗房舍不仅得到了妥善保护,还成为了村民们增收的“聚宝盆”。

  景顺公司负责人胡强介绍说:“公司对阳尕山村的部分民居进行改造,开发了老土炕标准间、大包房和厨卫间等系列旅游服务设施,改造完成后,立即就能投入营业。在保护中,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白马民俗村寨会变得特色更特、亮点更靓、乡村更美、游客更多。

图为废旧录音机成景观墙装饰,勾起游客年代记忆。 李智谋 摄

  为了让村寨变得更有韵味,更具有民俗风情,铁楼藏族乡充分利用拆除的废旧物料,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在美化绿化中让村落民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韵味更加浓郁。

  “公司在改造民居中,把拆出的瓦片、砖头、木料、石块,以及居民废弃的旧坛子、旧背篓等都利用了起来,如废弃的双卡收录机装进了景观墙,旧木料装扮了小花坛。”胡强说,这种变废为宝的利用方式,能够勾起游客的乡愁记忆,增强旅游观赏的冲击力,“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余石东说,乡政府将在各个村推广这种做法,“村寨环境美化了,废旧物料利用了,还降低了建设成本,效果很不错。

  如今,沿着白马河流域逆流而上,看到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景区,廊桥、磨房、民俗文化园、旅游公厕、停车场……白马河景区在悄然间发生着显著变化。(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