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雨露遍泽城乡 ——金昌市文化建设工作纪实

12.02.2015  14:27

  46岁的永昌县新城子镇刘克庄村民李茹花在大城市打工6年后回到家乡。如今,虽然身在偏远农村,可她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在大城市单调。家里不仅更换了户户通,还开通了网络。如果想看书,她就到离家不远的农家书屋坐上几个小时。吃完晚饭,她便和村里妇女一道,来到村里新建的广场跳上几曲广场舞。

  这是我市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现在,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篮球场和乒乓台边,是挥汗如雨的年轻人;老人们则围坐在亭子里,唱唱小曲,拉拉二胡……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均衡覆盖、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市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境内有以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器时代的沙井文化和汉明长城、唐代圣容寺塔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祁连雪山、骊靬传说、沙漠风光、工业遗产等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卍”字灯会、节子舞、小戏小曲、永昌念卷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深远。

  2013年11月6日,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召开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金昌等31个城市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落实文化部、财政部要求,进一步完善创建规划,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的创建指挥部,建立了创建工作机制,及时召开工作动员大会,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举全市之力,全面扎实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下发了《金昌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金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等文件,目前,编制产业发展规划《金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5)》方案已经完成,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

  随着一系列关乎文化元素的文件政策相继出台,各级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组织建设不断健全……

  对照创建标准,我市制定了实施方案,按照30大项200小项分解细化工作任务,确定了十分钟(800米)文化服务圈、区域文化资源统筹与共享等创建特色指标和内容。市、县(区)共投入资金10.8亿元,健全完善了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目前,市、县(区)“三馆”拥有率均达到100%,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

  制定了示范区后续建设工作规划、制度设计研究方案等文件,确定了5大类19个方面的建设任务,明确了9项制度设计研究。承办了全省创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现场经验交流会,创建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通过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培育市场主体、完善统计体系等措施,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500万元,同比增长28.54%,资产总额达61700万元;机构数达到199个,从业人员3249人。

  市上还通过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实施了一批文化重点项目。投资20多亿元的骊靬文化产业园已完成骊靬城建设任务,骊靬公园、骊靬影视城、罗马商业城等子项目正在建设中;投资4.5亿元的欢乐谷项目已完成大型设备的定购和部分场馆建设;投资3.8亿元的文化街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投资3亿元的城市文化娱乐综合体正在规划建设。

  大投入,得到的是大产出、大回报。“文化投入最大的产出,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文化果实。”在我市决策者看来,文化惠民算的是大账、长远账,而这一点,通过去农村、走城市,看街头、串小巷,从人们轻快的排舞步伐、绽放的愉悦笑容里,无不印证出我市文化惠民的账算得大气而笃实! 超前的文化发展规划,多彩的文化活动,正在悄然进入普通群众的生活,公共文化服务在我市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建设

  建成不久的金昌大剧院,矗立在市中心人民文化广场西侧。每当夜幕初降,大剧院“周身”流光溢彩,典雅华美。

  在市人民文化广场,还将崛起一座崭新的大楼,和金昌大剧院遥相辉映。那就是市博物馆,它犹如一座连接过去和现代的时空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

  伫立在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图书馆,现已完成装饰装修90%的工程量,进入工程建设收尾阶段;市传媒中心正在实施墙体抹灰、外装修和管线安装工程。

  我市在城市文化核心区域和居民集中区新建了金昌大剧院、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传媒中心,永昌县文化中心、金川区“三馆”等标志性文化建筑,每天吸引成百上千的市民前来学习参观。为统筹城乡发展而大力实施的免费开放、广播电视、全民健身、数字化文化、农民工文化服务“五大文化惠民工程”,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群众。

  盛夏时节,当夜幕降临,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文化广场,灯光闪烁,人声鼎沸,仿若“不夜城”。这是我市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成果的一角。我市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支点,撬动了城乡文化的大繁荣之势。

  图书阅览的风气也借着“农家书屋”蔓延到镇、村一级。金川区宁远堡镇中牌村文化站就颇有人气,每天下午开馆,陆陆续续就有村民来此看书。图书室藏书1万多册,内容包罗万象,整洁明亮的阅览室给读书者提供了舒适的空间和氛围。在图书室,二组村民牛强正在看书。他一有空就过来查阅相关书籍,“家里在发展种养殖时难免遇到难题,没事时就来这里看看书,增长知识。”

  室内文化活动中心,室外体育活动中心,篮球场、乒乓球场,活动室……宁远堡镇综合文化广场的建立,为村民提供了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的硕果。

  每到农闲时节和节假日,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的文艺爱好者就来到村里的文化中心,利用“乡村舞台”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村党支部书记李作枝说:“现在农民的日子富裕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乡村舞台’应运而生,搭建起了为民乐民的文化平台。”

  2014年,我市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来抓,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文化的阳光。目前,已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村级文化大院、98个文化健身广场、138个农家书屋、34个城市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3个、基层服务点138个,实现了文化中心(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基础设施“五个全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

  秋收过后,每天傍晚时分,永昌县东寨镇的文化活动室里,忙完农活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到这里,自编自排文艺节目,欢歌笑语不时传出。

  在已实现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加大投入,完成了14个试点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启动了46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和25个农民工文化服务点建设。

  “以前我们这儿电视节目少、信号质量差,还看不到金昌电视,现在电视节目多了、信号清晰了,能及时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知道现在的政策是什么,要发展什么产业。”永昌县朱王堡镇的村民张光元,用最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广电“户户通”工程的重要意义。 2014年,我市继续实施电视广播城乡覆盖工程,发射传输设备安装调试、台站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及传输网工程建设都已完成,发放农户信号接收天线4.5万套,全市农村户户通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到高质量的本地数字电视和广播节目。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市区长泰花园一处绿树环绕的场地,每天清晨都有一群文艺爱好者,他们对照着一张大幅的曲谱,在二胡、电子琴、手风琴的伴奏下,齐声高唱喜爱的歌曲,尽情享受幸福生活……

  政府搭台,全民共享。如今,遍布城乡的各种文化活动场地,成了市民就近开展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市上每年举办“百场展览、千场电影、万场演出”活动,受益群众达100多万人次。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文企联姻、全民参与”的原则,培育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广场160个,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示范点6个,未成年人文化活动示范点5个,逐步形成了春节文化活动月、广场文化艺术节、少儿文化艺术节、爱国歌曲大家唱、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百姓大舞台、想唱你就来、书香镍都全民读书活动、民俗民间文化展演、纳凉晚会、社火调演、小戏展演、红歌比赛、周末剧场、社区广场健身舞等基层文化活动,以及针对残疾人、未成年人、农民工、老年人等不同群体开展的各种文化服务,使不同层次的市民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为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档次和水平,我市采取“政府出钱引导、企业出资资助、群众参与享受”等方式,以及以奖代补、项目补贴、演出资助和招标采购等办法,对文化惠民及各类公益性演出予以补贴,扶持基层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市财政还每年列支专项经费支持文化精品创作,对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项的剧目和作品给予奖励。

  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市上每年补贴200多万元购买高雅艺术,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活动。

  同时,积极拓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途径,建立了城市援助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文艺“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地、进军营、进学校”活动,实施“城乡文化手拉手”“企业文化进乡村”“流动图书下基层”“志愿服务进校园”等文化工程。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建立流动图书站11个,流动书画展览馆15个,流动舞台138个,公益性文艺演出600多场次,放映电影4000余场,参与群众达40万人次。

  为引导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健康发展,我市建立并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员进村(社区)包片辅导制度,支持业余文艺团队和基层书画社健康发展。目前,已培育社火队25个、秧歌队65个、民间艺术队50个、小戏小曲队62个、舞蹈队38个、书画创作室11个,为民间文艺团队配备了价值80多万元的乐器210套(件),确保了每个社区、行政村至少有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实现了“一乡(镇)一特”“一村(社区)一品”的特色文艺团体建设目标。

  “志愿服务社会,文化感动生活。”为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全市共建立文化使者工作站52个,招募文化使者2500余名,培育业余文艺骨干5000多人,引导和鼓励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图书借阅、电子阅览、电影放映、信息咨询、文艺培训、导读解说等文化志愿活动中来,使其成为支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相结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相辅相成。如今,一支支文化骨干队伍活跃在乡间村镇。县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每个社区村镇都有自己的文艺“明星”,每个市民都有机会在群众文化舞台上一展身手,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不断激发着全市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