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定西入选数量位居全省之首

31.12.2014  20:52

定西剪纸

人民网兰州12月31日电(高增硌)12月3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定西剪纸、通渭影子腔、岷县青庙会三个项目入选,入选数量位居全省之首,也是历次国家级推荐项目名录入选最多的一次。

据了解,这次公示的29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新入选151项,扩展项147项),是文化部组织专家从全国申报的1100多个项目中进行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严格筛选确定的。定西的三个项目均为扩展项目,至此,定西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总数已达到7项。

据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批准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命名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传承中华文明、保护民族文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简介:

【定西剪纸】:定西剪纸传承久远,历史悠久,盛行于明清时代。据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张淑萍在《文化符号学视野中的陇中民俗剪纸》一文中称“陇中是中国剪纸的发祥地” ,她还认为陇中剪纸的特征是“”,跟其他地域的剪纸相比,定西剪纸线条简洁,构图古朴,主题明显。在定西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多绘有鱼网纹、鲵鱼纹、鸟纹、蛙纹。在其后的半山-马厂-辛店类型的彩陶上,水波纹、草叶纹、锯齿纹、剪刀纹多次出现,也是陇中剪纸从古至今的构图主体。

【通渭影子腔】:通渭影子腔是广泛流传于该县民间的皮影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其巧妙吸收了秦腔、剪纸艺术的特点。皮影造型古朴典雅、雕工精细,含义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个个堪称艺术精品。通渭皮影,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皮影最早产生于唐、五代,形成于唐开元时期,到明、清就有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明代《杌闲评》等书中均有对其演出方式的详细记载,到民國时期己经很普遍,皮影艺人便走乡串户,那儿有请到那里演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由于社会的发展,电视,电影等现代科技产物的出现,在八,九十年代,这一民间艺术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岷县青苗会】:民间祭祀是流行于甘肃岷县锁龙乡部分村社的一项独特而神秘的神灵祭祀活动。五大会的总庙在锁龙乡赵家庄,人称月楼滩庙,庙里供奉着两位善神:九天圣母京华娘娘、九天圣母京皇娘娘。相传两位娘娘在明成化年(1465年)出生,明万历年(1573年)加职,两位娘娘都到出嫁的年龄,因不满家里指定的婚姻,离家出走,最后在锁龙的梳发台显神,成为锁龙五大会的两位善神。 青苗会民间祭祀庙会活动由“坐床”、“取水”、“坐庙”等几部分组成。作为流传久远的庙会活动,锁龙月楼滩青苗会民间祭祀携带了许多农耕文明的信息,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独特的人神沟通方式,虔敬的水崇拜等都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是研究当地民间民俗活动的活化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人们耕作方式的转变,年轻人春播结束后大多外出打工,使庙会活动的开展受到影响,“青苗会民间祭祀”的传承正在面临很大困难,急需抢救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