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文化能致远 ——我省“乡村舞台”建设全面提速成效显著

07.08.2015  09:57

  7月24日,全省精准扶贫文化场所建设暨“乡村舞台”建设工作第六次推进会在临夏州召开。会上,与会代表拿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功能多样且很有人气的“乡村舞台”建设全面提速,8400多个特色鲜明的“乡村舞台”,让农民群众找到了更大的文化自信。

  而一年多前,“乡村舞台”在农民眼中还是个新鲜词。

舞台

  2013年1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精神,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省委宣传部等6部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乡村舞台”建设。

  “乡村舞台”是在整合我省农村现有的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图书出版、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方面的资金、项目、场所、设施、人才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阵地,组建村级文化阵地和自办文化社团,搭建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启动这项工程的建设目标,就是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探索自发式、互动式、输送式、辐射式等农村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的新形式,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通过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打造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建设新品牌。

  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连辑的话说,“乡村舞台”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新平台,它不是一个单项的、由单一部门完成的工作和任务,也不是一项技术性或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工作。

  按照《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2014年上半年在全省1228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建设,下半年在5000个行政村进行推广建设,2015年至2017年分年度普及建设。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后,“乡村舞台”建设快马加鞭,计划到2017年年底前,在全省16024个行政村实现“乡村舞台”全覆盖。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省实际完成建设任务6625个,完成全部任务的104.78%,其中嘉峪关市提前实现了“乡村舞台”行政村全覆盖。

  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地按照2015年“乡村舞台”建设的重点任务安排,自我加压,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成效。据统计,全省各地上半年共投入资金3.6亿多元,建成“乡村舞台”1812个,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其中平凉市在277个“乡村舞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再增加了123个,白银市在135个年度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9个。绝大多数市州已完成了全年任务的50%以上,庆阳市更是达到了78%。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推广,全省已经建成8400多个“乡村舞台”,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做法

  “乡村舞台”建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撑、社会参与、群众唱戏的“百姓文化大舞台”。在建设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将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写入每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5月份至今,我省先后召开六次推进会,观摩建设成果,通报进展情况,交流好的做法。各市州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制定和细化具体工作方案,加大推进工作力度。如白银市从2012年起,就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基层文化大院建设工作,为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奠定了基础。各级宣传、组织、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科协、教育、科技、农牧、卫生、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依托各自优势投身“乡村舞台”建设,在项目、资金、设备、人才培训上给予支持,推动了“乡村舞台”建设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千斤担子众人挑”的联动机制。

  在制度完善方面,我省研究制定了《全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和《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管理细则》,明确了实施步骤和组织形式,细化了职责分工,建立了考核验收体系,完善了协调议事制度、统筹规划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探索形成了部门之间工作任务协同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服务管理集约化的工作机制。金昌市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了《“乡村舞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从主体责任、规划建设、职能服务、经费保障、检查考核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提高了“乡村舞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水平。庆阳市制定了《“乡村舞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从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活动要求、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19条标准,明确了室内场地和室外广场的面积要求,为该市“乡村舞台”建设工作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建设“乡村舞台”过程中,筹措资金是头疼事。各地采取“财政支持一点、项目安排一点、社会筹措一点、个人集资一点”的办法,广开渠道筹措资金。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省科协等部门争取国家文化项目资金共计9.93亿元,用于全省“乡村舞台”的设施设备建设。庆阳市财政列入500万元,给予每个试点村3万元补贴经费,给予每个民间自办文化社团5000元补助经费。平凉市采取鼓励民营企业和致富带头人资助等方式,共投入建设资金1148万元。渭源县大安乡皮影戏自乐班,吸引个人投资300万元,开展皮影戏传承和农休时节演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玉门市柳河乡通过用地优惠,吸引当地一批种植大户,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在当地的黑沙窝沙丘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成了黑沙窝文化广场和戏台,举办集商品贸易、沙浴保健、文化演出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节,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社会资金的补充和支持,有效弥补了“乡村舞台”活动场地和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共筹措、整合资金20亿元投入“乡村舞台”建设,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在内容建设上,各地把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作为“乡村舞台”建设的抓手。张掖市把“乡村舞台”建设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相结合,白银市围绕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工矿遗址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做文章。而地处陇南的文县则依托“乡村舞台”建设,重点打造白马风情、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四大文化品牌,建立了20个具有浓郁民族、民俗特色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收获

  其实,在启动“乡村舞台”建设之前,省直各部门或各市州,都或多或少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各自的阵地,有文化站,有农家书屋,有农民健身工程,也有科技推广站等。但自从高扬起“乡村舞台”的大旗后,这些资源、力量都得到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容万象的“大舞台”。

  整合后的这个“大舞台”,把分散的、各具特长的文化爱好者集结起来,健全了“歌舞娱乐、曲艺弹唱、琴棋书画、民俗艺术”等组织班子,使群众文化活动有了固定队伍、便利场所、娱乐设施和活动保障,极大地改变了群众过去有愿望、没平台的困境。如泾川县党原乡坷老村秦腔剧社,近年来濒临解散,通过“乡村舞台”建设,不仅恢复了演出,还发展壮大了演出队伍。自“乡村舞台”建设以来,全省共组建民间自办文化社团6600多个,参与群众达到93万多人次。

  舞台搭建起来后,推动了群众文化产品的“自产自销”,一些“草根”艺术家在这里有了才艺展示的平台。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农民方秀兰自编自演的小陇剧《摔罐》,获得全国群星奖“银奖”,妇女组长杨爱琴等编排的《洞房花烛夜》,在全省曲艺大奖赛中获得优秀奖。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等地农民书画爱好者,自发组织在“乡村舞台”举办书画展等活动。

  “‘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了农民朋友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省文化厅厅长孙伟如是说。

  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乡农民高虎平,把当地“摘花椒”等生产劳动的场面编创为小曲歌舞,作品有生活、接地气,深受群众喜欢。酒泉市金塔县西坝乡共和村1500多名村民,近半人参与了村里的文化自乐班,组建秦腔、快板、舞蹈、合唱等多个文艺团队。张掖市山丹县位奇镇、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等地,每户村民至少有1人是自乐班成员。

  “乡村舞台”建设,还促进了“非遗保护”的“活态传承”,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到了复活。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子戏,通过“乡村舞台”建设,先后有20多人加入了高家班传习所,学习、演唱、传承的范围不断扩大。泾川县王村镇二十里铺村的说唱艺术“春官说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以“旧瓶装新药”的艺术形式,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联行动等创编为“说诗”,赋予了传统艺术形式新的时代气息。(记者李满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