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总结

05.06.2015  19:56

   探源华夏文明厘清核心价值

   ——“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总结

  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主编、社长)

  尊敬的郑欣淼部长、卢法政主任、丁虎生校长,尊敬的叶舒宪会长、王美萍部长、考察团全体成员、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丝绸之路》杂志社,对本次考察活动的主办方以及本次考察活动的各承办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对关心、支持、帮助本次考察活动的领导、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及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对参加本次考察活动的各位专家、学者、摄影师表示衷心感谢!对关注、报道考察活动的新华网甘肃分社、每日甘肃网等新闻媒体表示由衷的感谢!

  2014年7月13日上午,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定西众甫博物馆、武威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之后,我们从兰州出发后,一路向西,沿民勤、武威、山丹、民乐、张掖、高台、玉门、瓜州一线,主要围绕齐家文化遗址,深入民勤三角城、沙井子柳湖墩、罗什塔,山丹峡口古城、四坝遗址,民乐东灰山、西灰山遗址,西城驿遗址,高台地埂坡遗址,玉门火烧沟遗址等地进行考察。7月19日,考察团到瓜州后,从瓜州博物馆馆长李宏伟先生处获得重要线索。经过大家商议,决定对原定考察路线进行重大调整:7月20日,考察团兵分两路,一路考察敦煌莫高窟,一路考察瓜州兔葫芦文化遗址和大头山。7月21日下午,考察团开始东返,经玉门、嘉峪关、张掖、肃南、民乐、青海祁连、门源、西宁、乐都、永靖、临夏、广河、临洮等地,考察了王家坡、罗家尕原、齐家坪、云山窑等重要文化遗址。

  从7月13日下午出发,到7月26日上午结束,考察团历时两周,行程近4300多公里,对河西走廊、青海、临夏、定西等地的重要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了扎实深入的调查。每到一地,我们都要参观当地博物馆,并在高台、瓜州、临夏举办了三场座谈会,总结阶段性成果。7月21日上午,在瓜州座谈会上,考察团还正式向瓜州博物馆移交了20日考察兔葫芦遗址时采集的重要文物。考察团这次采集到的各色陶片,属于不同时代:四坝文化时期、汉代、唐代,甚至还有一片元青花!同时采集到的还有史前的石器、青铜时代的铜片、铁器时代的铁剑残片、钙化的马骨等(马骨不慎被一位成员遗失在沙漠中)。这些不同时代的文物遗迹说明兔葫芦遗址曾经长期充当玉石之路运输的要塞或中转站。

  在考察中,大家深深感受到,学术研究和文化考察只有秉持科学精神,接地气,接人气,与当地政府、文化部分、文化工作者务实合作,才能真正做到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的有效沟通。考察中,考察团成员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以科学、严肃、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处文化遗址,认真思考、讨论每一个学术问题。大家早出晚归,白天考察、参观博物馆,回到宾馆,常常都是七、八点,有两次超过晚上10点。但大多数考察团成员还要写考察手记、学术总结、整理资料。叶舒宪先生为了不影响其他成员休息,有几次凌晨3点在卫生间里敲电脑,整理图片。刘学堂教授利用行程中的空闲时间将考察心得写到纸上,然后才在有条件时输入电脑。德高望重的诗人、作家、文物界前领导郑欣淼部长不顾年事已高,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经受长途奔波,并对考察团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作家、阿克苏地区人大主任卢法政先生虽有腰肌劳损,但经历考察中的各种辛苦时从不抱怨,积极乐观,与其他考察团成员打成一片。易华研究员常常抛出一些学术观点,引发大家激烈讨论。考察团两位女成员安琪博士、作家孙海芳吃苦耐劳,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与大家一道在戈壁滩里跋涉。7月20日,考察瓜州兔葫芦遗址时,考察团往返徒步11公里。摄影师冯旭文、何成裕不但扛着20多公斤重的设备忙工作,还要帮助大家搬运行李。摄影助理军政默默无闻,在摄取资料的同时,致力于对外联络,保证了各个考察环节的畅通。

  本次考察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其学术上的突破意义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从玉石之路是否存在的笼统性认识,到对其有了深入具体认识的飞跃,即:

  第一,认识到西玉东输文化现象的复杂性

  在史无前例的延续数千年的西玉东输现象中,自西域进入中原国家的玉石资源具有多样性,过去学界只集中关注新疆昆仑山的和田玉。本次玉帛考察团在瓜州、肃州等地看到多处出产地方性玉石的天然矿藏,结合史书中有关嘉峪关大头山、玉石障的记载,以及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新发现的战国至汉代肃北马鬃山玉矿的存在,可以得出新的认识:除了新疆和田玉之外,甘肃青海也是西玉东输的玉石资源地。尤其是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天然屏障祁连山两侧,都有不同的玉石资源存在。自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开始,西玉东输的历史揭开了序幕,时期越早,这些玉料输入中原或输入陇中地区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瓜州有可能曾经充当古代多处玉石资源输入中原国家的集散地或汇聚点,即肃北、瓜州北部大头山,加上原有的新疆和田地区及其他地区。考察团在瓜州沙丘包围中的文化遗址——兔葫芦遗址所进行的一日考察中,看到有被切割的多种玉石料堆积现象,目前尚不能准确认定其年代归属,但是可以判断出存在着不同地区的不同玉料汇聚瓜州的情况,结合当地学者根据田野调研得出的瓜州地区四处玉门关的新认识,日后的研究需要聚焦瓜州双塔村的兔葫芦等重要遗址。

  第三,玉门关的多样性和历史游动性。作为华夏边塞诗中最常见的母题,玉门关又称玉关、玉关头、玉塞、玉门、玉门道、玉门山等等。考察团成员们以为,用“游动的玉门关”理念来考虑问题,或可跳出历史的谜团。

  考察团这一次行程设计主要围绕河西走廊和齐家文化遗址,不能聚焦马鬃山,但是如果要从学术上全盘思考游动的玉门关问题,就有必要把昆仑山系和祁连山系联系起来看,还要将和田、敦煌、瓜州和肃北马鬃山、嘉峪关大头山、陇中的马衔山等连成一个西部美玉资源的整体来研究。

  我们以前已经将中国人对玉石神话的信仰简称为“玉教”,并将其视为华夏国家形成期的一种潜在国教。目前看来,在外来的佛教征服中国之前,能够相对统一华夏国家版图和广大人民共同信仰的,只有玉教。其不成文的教义在文明时代以后的发挥有两大方面:一是如玉的人格精神,即“君子比德于玉”和“宁为玉碎”;二是和平主义的多元文化互惠理念,即“化干戈为玉帛”。

  数千载的西玉东输文化运动就是玉教信仰驱动下的多米诺文化现象,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在以比较文明史的国际视野审视其凝聚和催生华夏文明特有的核心价值方面。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郑欣淼先生从北京经敦煌赶来瓜州加入考察团后,一再强调这个方面。

  第四,关于夏朝的断代问题。西北地区处在黄河农业文化与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形成了独特多元的齐家文化。如果真有夏朝,夏是新石器时代或传说时代到历史时代的过度期,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期。从时空内容均可证齐家文化与夏文化相当。此外,齐家文化与羌有关,不仅是周秦文化之源,而且很可能就是夏文化。如果真有夏民族,最有可能形成于黄河上游大夏河地区;夏末商初部族四分五裂,部分演变成了汉族,其它变成了羌、匈奴、党项、鲜卑等民族。

  另外,学者们还从彩陶传播之路、贝币传播、图像人类学、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成果将体现在随后的著述中。总之,考察团虽是一个临时组成的团体,但成员们处处显示了高度的学术品格和文化素养。短短两周时间,大家彼此尊重,互相体谅,并与当地学者、文化工作者建立了深厚友谊,这些都为进一步文化考察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接下来,我们计划要以多种方式宣传考察成果。《丝绸之路》杂志编辑出版一期考察特辑,制作纪录片,每位专家撰写一部考察专著。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讲话中指出,要“成立一个专门的论坛,一年还是几年搞一次,长期坚持下去,制度化、常态化,这肯定是有好处的。而且这方面的文化比佛教文化可能更加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佛教文化毕竟还是外来文化,玉文化至少不是传进来的,其它国家,东南亚国家,也有玉文化,但是是各自独立的,也可能我们更早,也可能我们影响了他们,这是源头性的东西,这个好好搞一搞,可能是有好处的。而且抓这项文化的研究,可能更加有别于我们和西方文化的差别,需要很好地挖掘,我主张把根据地建在甘肃,不管是昆仑玉还是什么玉,总要有人搭这个台子。如果可以的话,你们这次顺便搞一个报告、一个思路、或者一个方案,然后我们看着怎么批一下,机制怎么办?投资怎么办?地区协调怎么处理?最后要是按照叶老师所说的能把夏朝定在甘肃,就可能把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区的建设会搞得更好。”

  是为此,我们将依托本省以及全国各地长期致力于华夏文明、玉石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方面研究的专家,共同研究、挖掘、弘扬“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深刻文化内涵。随后几年中,主办方还将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张骞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周穆王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唐蕃古道文化考察活动”、“吐谷浑道文化考察活动”、“茶马古道文化考察活动”等系列文化考察活动,通过田野考察、组织学术论坛、出版学术专著和文化考察专著等方式,再现华夏文明的辉煌,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