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扶出”乡村新风

13.05.2015  14:00

  沐浴着五月的阳光,走进皋兰的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曲艺队伍……这些文化元素已经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逐渐改变了一个个小乡村的文明生态和村民们的精神状态。这些文化的渗入与改变,就是皋兰县在“双联”工作中,依托帮扶单位自身优势,进行文化扶贫的可喜成果。如今,这一成果已经在全县6个乡镇、57个行政村遍地开花,实现了家家懂文艺,村村有精品,破解了长期以来的农村公共文化消费难题。

  “雄鹰飞翔在天堂草原,望不尽辽阔的绿色海洋,牛羊骏马是草原上流动的血液,激荡着青春梦想飞向远方…….”中午时分,皋兰县石洞镇庄子坪村的文化活动室里,聚集了十多名村民,他们拿起弹三弦、弹起电子琴,随着音乐的响起,一首《天堂草原》的合唱开始起调。村民们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绚丽的舞台,只有内心深处的那份喜悦和幸福。

  投入:农民吃上“文化低保

  5元钱能干什么?吃不了一个“牛大碗”,打不了一趟出租车,但是在皋兰县,却打造出了一席农民的文化盛宴。

  皋兰县按照每年人均5元钱的标准,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直接用于支持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了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县财政预算的72万元虽然不是大数目,但作为兜底保障,也被称为农民的“文化低保”。就是这笔“文化低保”,搭起了农村文化繁荣的舞台,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的经费筹措机制,农村文化第一次吃上了“财政饷”。

  有了经费,庄子坪村村民杨增东拉起了一队人马,建起了庄子坪村业余艺术团,一些“好家”玩起了文艺。慢慢地,村里爱好艺术的男女老少也聚拢到艺术团里,不论农忙农闲,每天晚上,村委会大院里人声鼎沸,弹的弹,唱的唱,舞的舞,热闹非凡。有了专项经费,水阜乡还在水阜中学开设了鼓子班,专门招收当地小学和初中的孩子,目的就是为了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皋兰县还筹集投入各种文化项目资金和活动经费,在全县各乡镇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各行政村和社区建成了文化室、建成41个农村文化广场、74个农家书屋,全面实施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农民健身工程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切实保障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为群众构建了一个“健身娱乐有场地,学习读书有书屋,发展生产有信息”的良好平台。

  文化扶贫引领着经济发展。皋兰县县长杜宁让告诉记者,通过省市县各级单位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5757元增长为6512元,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95万人,在全市率先完成整县脱贫的目标任务,贫困人口收入达到3900元以上,使全县“双联”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帮扶:村村都有“百姓剧场

  几名农村妇女正随着音乐有板有眼地排练舞蹈,优美的舞姿、协调的动作不时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不远处,几位老人也在兴致勃勃地下象棋,旁边小孩子们正在健身器材上玩的兴高采烈。精致漂亮的文化广场上到处是欢歌笑语锻炼身体的村民。这是记者在皋兰县忠和镇六合村文化广场上看到的一幕,说起村上新修的文化广场,村民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自双联活动开展后,六合村的联扶单位皋兰县地税局看到该村没有文化广场,便通过积极协调动员社会力量,干部职工自愿捐款等多方筹措资金,投资40万元,为六合村建了1700平米的文化广场,并搭建农家文化书屋、棋牌娱乐室等。同时向村民捐赠了一部分文化用品,向文化活动室捐赠了办公桌椅等物品设备,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六合村的群众文化活动。

  沿着一条红砖硬化好的平坦山路,记者来到地处大山深处的皋兰县九合镇李家沟村。庄稼地里满目苍翠,一辆辆农用机动车欢快地奔跑着,让人感受到的是几份惬意。

  “以前村上没有文化活动广场,没有专门的活动室,如今啥都齐全了。”2社村民韩文海指着村文化广场上的体育设施告诉记者。李家沟村作为市政协帮扶点,文化广场建好后,还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邀请市里的书画家们进行文化下乡创作,为村里捐赠了价值十多万元的书画作品,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村民们把这些文化活动场所亲切地称为“百姓剧场”。

  据皋兰县文化艺术发展局副局长杨涛介绍,所谓的“百姓剧场”,就是通过资源整合,给群众平时排练和展演提供的各类场所,即县上有文化馆、艺术馆和广场舞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展演基地,行政村有管理服务室和一个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的固定文化活动场所,让群众就近便利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全县每个行政村都有了“百姓剧场”。据了解,“百姓剧场”服务项目包括书画讲座、器乐辅导、舞蹈培训等,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乡、镇、村、社和各企事业单位创建群众文艺团队,通过协会活动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交流、展示、学习、提高的平台,使服务项目多元化,让更多的文化爱好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使之规范化、固定化、长效化,真正把“群众”变成演员,把“看客”变成“主角”,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

  培育:庄稼汉成长为“乡土艺人

  “种韭黄、安路灯,整治环境搞卫生;建戏台、唱大戏,‘一村一品’有阵地……”这是黑石村秦腔艺术协会成员李善明编写的民间小调《四老汉》,真实地表达了广大群众对联村联户给村庄带来变化的心声。这是农民自己的演出,身边人演身边事,没有正经八百的阵势,没有板起面孔的说教,文化以最乡土、最亲切的形式出现,拂面而来的是阵阵带有泥土味的文明新风。

  皋兰县以城市文化建设辐射和带动农村文化建设,全力推动新建公共文化设施、新增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配置,整合各方资源,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农村文化阵地,为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打好物质基础。县文化艺术发展局经常性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各乡镇利用节日、农闲等时间节点开展文化活动,搭建群众文化协会展示交流平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县文化艺术发展局经常性安排文艺辅导老师到乡镇、社区协会进行专业辅导,帮助群众编排训练,努力提高农民的编创演出水平,提升群众参与率和创造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书法、美术、舞蹈、器乐等各种培训,选送乡村文化骨干到省、市文化单位学习锻炼,参与大型文艺活动的策划、表演,积累文化工作经验,促使乡村文化骨干快速成长,每年辅导培训200场次以上。

  皋兰县不断完善选人用人办法,引导鼓励农村学校专业教师、大学生、有文艺特长的党员干部参与农村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对全县各村文化协会包干指导,建设一支专业高效的群众性文化辅导队伍,缓解乡村群众性文化协会缺乏专业辅导教师的问题,有效提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水平,鼓励支持他们参加各种比赛、交流、展示,提高民间艺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补助,建全传承考核,保证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切实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为农民朋友送去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实惠。通过结对帮扶培养,目前,全县共成立文艺团队79个,队员达4200多人,培育文艺骨干200多名,庄稼汉成长为“乡土艺人”。土生土长的农民,走上了艺术的殿堂。大婶们跳起了《大地飞歌》,姑娘们跳起了《西班牙女郎》,乡村模特队还上演了一场“乡村服装秀”。

  治世修文,化育人心,厚重的文化孕育文明的沃土。随着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在潜移默化中,村里打牌赌博,喝酒滋事的人少了,群众的情操得到陶冶,有了精气神,更加积极向上,向往文明。2014年,皋兰各联扶单位又帮助联系村推选“乡贤”和成立红白理事会,弘扬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互助互爱现代文明乡风。传承乡土、丰富群众文化,弘扬现代文明换来的是,家庭和顺,邻里和睦,新风尚蔚然成风,敬老爱幼好儿媳、环境整洁新农村、平安和谐好村庄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