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绘就“飞天曲线”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列报道
原标题:文化体制改革绘就“飞天曲线”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记者 施秀萍
中国甘肃网12月8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新一轮改革大潮启动,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也进入一个新阶段。
对文化体制改革“回头看”,不难发现,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有的经历“蜕变”阵痛,顺应改革大潮,与时代同频共振;有的勇立潮头,争当“弄潮儿”,劈波斩浪,奋力前行,站到时代前列。
从2009年到2014年,甘肃飞天出版传媒集团站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风口浪尖,以“一轮改革,一个台阶”的骄人业绩,描绘了一条华丽上升的“飞天曲线”,成为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的一个靓丽缩影。
首轮改革,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要继续保持在我省文化产业中的‘首位’和‘龙头’地位,就必须改革。”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拜真忠分析说,在我省“6551”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新闻出版广电产业占全省文化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对甘肃文化产业发展举足轻重。今年1至9月份,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国家级三大战略平台建设,全省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4.44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7.32亿元,增长26.97%。其中,报纸、期刊类受新媒体冲击或增速缓慢,或有所下降,而甘肃飞天出版传媒集团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较2013年同期的15.3亿元增长了22.2%。
“这得益于首轮改革奠定的坚实基础。”甘肃飞天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卫平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甘肃新华书店集团(甘肃飞天出版传媒集团前身)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吃“大锅饭”说“byebye”。
首先,在经营机制上,突破以往粗放型的“秋后算账”管理模式,实行“采购统一、业务统一、财务统一、人力资源统一”的管理模式,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和分账核算的管理制度,既开源节流,又增收创效。
其次,在经营模式上,除做好中小学课本发行、传统门店销售等业务外,转变营销观念和服务方式,不再“坐等上门”,而是积极开展“读书月”“读书节”等活动,吸引顾客“走进来”;同时进校园、进厂区、进农村,主动“走出去”,广泛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收入。
“首轮改革成效显著。”王卫平深感欣慰,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1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6.5亿元,职工收入也增加了76%。
“5年来,职工工资总额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且主要落实在基层第一线。”甘肃新华书店飞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深化改革,以智慧化管理促发展
首轮改革初战告捷,第二轮改革的大潮涌来。
2012年,甘肃新华书店集团花重金聘请国际有名的AMT咨询公司“问诊把脉”,主动向延续多年的管理弊病和惯性思维“开刀”。
“通过借脑、借智慧,把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业务流程引进来,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王卫平告诉记者,AMT当时要价100万元,他们反反复复考量到底要不要花这个钱,为了彻底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下了“狠心”。如今,无论业务采购、业务分析、资金结转都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王卫平说:“这钱,花得值。”
轻点鼠标,全省新华书店92个网点的发货、到货、销售、库存、退货信息一目了然,“以前用电话、传真,耗时又耗力,现在方便、快捷了,也高效了。”在甘肃新华书店飞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员工张小争看来,文化体制改革让工作更加“好干”了。
成千上万的书,要快速、准确地找出来,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前,的确不好找;现在只要会操作这把‘枪’,谁都能找到。”甘肃新华书店飞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物流配送二部一般图书作业部员工张海霞指着手里的“手持终端”告诉记者,以前是“人脑”,现在是“电脑”,“手持终端”会显示每个人当天的工作任务,就算不懂任何图书信息,根据拣货条码也可快速找到。
“过去,信息化建设属于各自为政,数据对接无从谈起,现在全省实现数据大集中。”甘肃新华书店飞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副主任柳明告诉记者,他们投入2000多万元研发的信息化平台系统“让管理更科学、更方便。”
“不止是这些。”甘肃省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楚祥林告诉记者,在第二轮深化改革中,主要做了重新构建公司组织架构、建立新的业务流程、推行连锁经营体系、打造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设物流配送基地等六件大事。
此外,2012年12月28日,为逐步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甘肃新华书店集团发起设立的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甘肃新华书店飞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启动连锁经营模式,建成飞天文化物流园区,突破股份制改造瓶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王卫平如此总结第二轮的深化改革。
深层改革,以多元化业态早上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13年9月24日,整合了甘肃新华书店集团、甘肃文化出版社和甘肃新华印刷集团优势资源,组建的甘肃飞天出版传媒集团在兰州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我省在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又一支文化产业大军“破浪出水”。
“到2020年,建成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达‘双百亿’、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经历了前两轮改革,王卫平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信心满满,“同时,实现增资扩股,专业化、多元化发展,争取早日上市。”
虽然已入初冬,但是走进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飞天文化产业园,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二期建设如火如荼。
“飞天文化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分四期建设。”王卫平告诉记者,投资2.5亿元、以图书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为主的一期已投入运营;正在建设的二期总投资4亿元,力争打造我省高新绿色印刷产业基地;三期投资2.5亿元,将以建设飞天数字出版科技园为主,填补我省数字出版空白,打造我省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四期投资1亿元,建设飞天热丽科技研发中心。
“第三轮深层次改革集中体现在‘五个一’。”楚祥林告诉记者,即建设一个飞天文化产业园区;将甘肃新华书店飞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为一个上市公司;走“专、新、精、特”之路,打造一个龙头出版企业;建设一个西北一流的印刷产业基地;培育一个集文化集市、文化地产、医药商贸、印刷物资经营、物业管理为一体的多元产业体系。
“既做好中央‘规定动作’,力争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国有企业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实现与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真正‘脱钩’;又做好‘自选动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打造文化产业典范,勇挑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重担。”拜真忠同样信心十足。
其实,回首来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不只是“甘肃飞天”令人欣喜。甘肃演艺集团与兰州银行开启“银艺合作”先河,既“文化惠民”,又实现双赢;省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牵手抢跑西部未来电子商务;省京剧院倡导成立西北五省区京剧艺术院团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无不精彩“蜕变”,华丽转身。
在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中,无论改什么、怎么改,我省文化战线始终坚持导向不改、阵地不丢,同时蹄疾步稳、节节攀升。通过改革,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正在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