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殊声而合响”

21.12.2015  12:13
原标题:文化交流“殊声而合响”(思想纵横)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物的交流之路,也是人的交往之路、文化的互动之路;不仅传播了物质文明,也使精神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其意义更是远远超过经济领域。这就需要我们深谙文化交流之道,尤其要克服狭隘文化心理,通过向世界学习、与世界对话,使中华文化创新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新视野、新资源。

  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品格是在数千年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中造就的。在多民族共存与融合的漫长历史中,中华文化融合了诸多民族的智慧。柔韧丰灵的中华文化在传播到域外之后,就地生根、借枝著花,显示出极强的适应、再生、再创造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更多域外文化遗产将成为中华文化可资借鉴和吸收的财富、实现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历史表明,体现各国各民族创造力的文化,只有在知同、明异、互读、共赏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发展。

  包容品格使中华文化始终秉持一手拿来、一手奉献,注重文化之间的交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促进民心相通,需要文化在交往中求通、在交流中出彩、在交融中互补、在交锋中求进。在文化互动中磨砺与世界对话交流的智慧,需要官方、民间、媒体和学界共同努力。不过,在当下文化交流交融的大趋势中,一些人仍持有狭隘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为对非本地域、非本民族、非本文化体系文化的拒斥。无论过去的欧洲中心主义,还是当今的美国中心主义,都可以说是狭隘文化心理的产物。而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时隐时现的“以洋为尊”“唯洋是瞻”,对本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说到底也只是对西方狭隘文化心理的部分复制而已。狭隘文化心理与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不相适应,更不相容。它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各异:或对其他文化漠视与抵触,或采取居高临下态度对待其他文化,或对其他文化进行粗浅模仿、盲目照搬,或不敢正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或面临交流窘境时表现出急躁与焦躁,或对“异说歧见”作出过激反应,等等。这种狭隘文化心理显然不适应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互通互鉴的需要。如果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有这种狭隘文化心理,就会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后腿。

  借用《文心雕龙》的话说,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多彩的文化“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最需要的是平等对话。如果交流双方持有狭隘文化心理,沟通交流就很难有成效,以狭隘对狭隘只能掘深鸿沟。只有克服狭隘文化心理,对其他文化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交流才能见到成效。此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还需要足够的耐心。文化交流虽然对加深理解、增进认同、化解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却非短时间就可以奏效,对陌生文化的深度认知更需铢积寸累、薪火相传。同时也应认识到,狭隘文化心理的产生往往与文化沟通本领欠缺直接相关。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必须学会如何与其他文化沟通,既学会用中国话语向世界发声,又学会用国际话语讲中国故事。在文化交流中,需要讲究对话艺术,切忌以己度人、强加于人。讲述中国故事时需要用对方听得进去的方式,力争做到自己讲得准、对方入得心。总之,只要坚持知同、明异、互读、共赏,就会使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进而在更大范围找到中华文化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