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敦煌遗书”现身青岛 或为半世纪前由甘肃流出

24.01.2015  12:09

  甘肃新闻网兰州1月24日电 据兰州日报报道:23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在青岛市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中发现23件珍贵敦煌遗书的经卷卷轴和残片。该文献多有题记,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据了解,这些经卷历年来一直作为珍贵的古代书法作品来保管,这次通过青岛市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的普查,经专家考证,认定此经卷藏品为敦煌遗书,是在此次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之一,也是山东省继省博物馆、省图书馆之后又一发现藏有敦煌遗书的单位,提升了该藏品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敦煌遗书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分布在我国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宗教学、历史地理学等的重要研究资料。此23件敦煌遗书中,7件为卷轴装,16件为残片,大都抄写于公元6世纪至9世纪,内容多为佛经,经卷的长度在4至8米之间,宽度在25至27厘米之间,字数为3500至8200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卷有3件,均有“歙许芚父游陇所得”引首钤印,为许承尧旧藏。亦有许承尧转让友人之题记,为流传有序的珍贵文物。

  这3卷经卷分别为大般涅槃盘经卷第二(尾),公元6世纪南北朝写本,首断尾全。光赞经(十五卷本)卷一五。公元7至8世纪唐写本,卷轴装,626.7×26.1厘米。首全尾全。维摩诘所说经义记。公元8世纪唐写本,卷轴装,247.6×27.7厘米。首脱尾脱。有倒乙。有校改。后有许承尧题跋一篇:“唐人行书论疏残卷。考唐人写经行草书极少,此沙门传写本,非经生所为,最为可贵也。上十二卷,本余所藏。以力不能有,归之吾友郑君笏丞。郑君雅尚冲澹,竺于嗜古。物得其所,与在吾斋何异。割爱题记,郑君其永宝诸。承尧十一年一月”。下有正方形阳文朱印“许承尧印”。本文献未为历代经录所著录,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从内容看,为对《维摩诘所说经》所做的义记。前部分主要参考隋代凈影慧远的《维摩义记》,文中并提到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的观点。后部分为作者自行撰写。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许承尧(1874—1946),曾单名芚,字际唐、芚公、婆娑翰林,安徽徽州府歙县人。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入翰林。辛亥革命后,任安徽全省铁路督办等职,后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等职。1924年辞官,同年由京返歙,在家乡以著述终老,著有《歙县志》《歙故》等。许承尧生平喜爱收藏古物,在甘肃时,收集唐人写本藏经较多,以后又陆续收藏了不少珍贵书帖和绘画作品。 记者安君吉平

  原文标题:国宝“敦煌遗书”现身青岛

  原文链接:http://rb.lzbs.com.cn/html/2015-01/24/content_1377178.htm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