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环保世纪行|敦煌西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筑牢绿色屏障 守护世界遗产(组图)

31.07.2018  11:31

  “就是这只赤狐,一会功夫抓了两只田鼠!”7月30日,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西湖保护区)芦草井站站长杨建龙通过监控视频向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讲述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行迹。

  这份7月19日捕捉到的视频显示,当日上午10时33分,西湖保护区多坝沟一带有赤狐捕猎,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这只赤狐的模样清晰可辨。而通过这些分布在西湖保护区的监控设备,还清晰拍摄到野骆驼、普氏野马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为西湖保护区工作人员进一步摸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提供第一手资料。

杨建龙介绍赤狐

  “通过示意图大家可以看到,西湖自然保护区阻断了库姆塔格沙漠向敦煌蔓延,这片保护区对于敦煌来说就是绿色屏障!”敦煌市林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袁海峰在介绍西湖保护区时特别说明了保护区对于敦煌的重大生态意义。袁海峰认为,西湖保护区不仅是敦煌的屏障,延展来看也是河西走廊千里良田的首道绿色屏障。正是西湖保护区生态屏障作用,改善了敦煌气候也从某种程度上保护像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世界遗产,所以持续加大对西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持续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是敦煌的必由之路。

  据了解,为了加大保护力度,西湖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社区共建行动,通过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引导当地村民通过节水模式种植葡萄。同时管理局还在当地荒漠地带通过滴灌技术种植了千亩胡杨,屏蔽了风沙对村庄田园的侵袭,受到当地村民的欢迎和支持。

  袁海峰说,西湖保护区管理局和当地村民社区共建就是为了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理解,以前有村民到西湖保护区腹地放羊、打猎、摘黑枸杞,给西湖保护区管理带来一定麻烦。如今村民户均种植葡萄约20亩,年收入较为稳定,也不再打保护区的主意。

西湖保护区管理局种植的防风防沙胡杨林带

  杨建龙说,通过多年的努力,保护区已移出1万多只羊只,极大的减轻了保护区的生态负担。同时通过严格的封禁措施减少人为活动,核心保护区和试验区的野生动物逐渐多了起来,所以监控镜头才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袁海峰说,敦煌是降雨量远小于蒸发量的地区。西湖保护区的修复除了严格的封禁措施,还要有相应的生态补水措施。高效节水农业节约的水源会成为生态补水汇入保护区。近几年随着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这一补水趋势也更加明显,所以他相信保护区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西湖保护区火烧湖林区

   延伸阅读: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敦煌市西部,西邻库姆塔格沙漠和罗布泊,南与阿克塞县相连,北与敦煌北山相接,东与阳关镇相邻,总面积66万公顷。1998年成立省级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湿地、荒漠植被和野生动物。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野骆驼、白鹳、黑鹳、大鸨、小鸨5种。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濒危物种“普氏野马”放归自然基地。

西湖保护区喝水的野骆驼

   本网记者 宋芳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