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不容再沦为伤心地
以往敦煌石窟遭遇的各种劫难已无可挽回,但在今天,决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让敦煌石窟再度遭遇人为破坏——
作者:魏英杰 系知名媒体评论人
前两年去过一回敦煌,至今对那里的人文风景魂牵梦萦。近日有消息称,当地政府正在就开发敦煌石窟和附近景区设计一个巨大的主题公园,提供沙漠越野车和骆驼骑行等游乐项目,并在周边建寺庙、民俗村和纪念品商店。这项规划引起了文物保护专家的担忧。
何止是担忧。该计划一旦化为现实,势必给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及其附近的鸣沙山、月牙泉等景区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以我亲眼所见,那里的地质环境实在太脆弱了,过度发展旅游业对文物可能造成的破坏绝非一般景点所能比拟。
敦煌为沙漠戈壁所包围,风沙大,气候干旱。研究指出,莫高窟崖体风化病害已经发展到影响遗址安全及正常开放的程度。肉眼所见,莫高窟崖顶风蚀比较厉害,给人一种岌岌可危的感觉。
参观过程中,也让人切身感受到莫高窟文物的脆弱及对其加以保护的迫切性。就所参观的石窟,有些壁画已经剥落,色彩模糊,有些雕塑残缺不全。造成这个现状有多方面原因,包括石窟刚被发现后即遭各种人为破坏,以及自然褪色等因素。但这也说明,若不严格加以保护,莫高窟壁画的寿命必然大为缩短。
敦煌文物保护机构也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如严禁拍照、限制人流、监控石窟内温湿度,以及在石窟外建博物馆,用原样仿造品和数字技术满足游客参观需求,等等。对于这些措施,游客大多能够抱以理解支持态度。毕竟,敦煌石窟是国宝级文物,不能没有敬畏之心。附近的月牙泉已经水源枯竭,不得不采取人工导流渗透方式维持水位,也是一个警告。
对敦煌莫高窟而言,开发旅游资源决不能摆在首要位置,甚至不能当作一个重要功能。开放石窟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文物、亲近文物,而不能是为了经济利益。据相关报道,此前国家对敦煌石窟的经费投入较少,迫使敦煌研究院不得不用旅游收入来补贴机构运作。这种局面亟待扭转,而不该加以扩大化。假寺庙、伪民俗村、旅游纪念品一条街,全国遍地皆是,敦煌石窟却是唯一的,失去不可复得。
敦煌遗书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并称20世纪中国四大学术发现。敦煌石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然而,敦煌石窟的发现及其学术研究历程,却是一部“伤心史”。学者陈寅恪描述:“其发见之佳品,不流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
往事已矣,来日可追。以往敦煌石窟遭遇的各种劫难已无可挽回,但在今天,决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让敦煌石窟再度遭遇人为破坏。敦煌学研究虽然是一部“伤心史”,敦煌石窟却不容再沦为“伤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