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我躺下是敦煌 醒来还是敦煌

13.11.2014  10:04

  中国兰州网11月13日消息  今年是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

  1944年,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薪火相传,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遗址博物馆、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从常书鸿先生到段文杰先生,再到今天的樊锦诗先生,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特质,这就是“莫高精神”。

  76岁的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呆了51年,和她的前辈还有很多同事一样,从满头青丝呆到了一头白发。就像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是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就是莫高窟人的一个缩影。

    “那时自己比较孤立”

  樊锦诗右手端着喝水杯,半个身子陷在宽大的沙发里,愈加显得瘦小。

  2014年2月25日,敦煌研究院有个全院大会,作为院长的樊锦诗前一天才刚刚从日本飞到北京,随后又从北京飞到兰州,再飞回敦煌,长时间的飞行加上没完全倒顺的时差,让她看上去面有倦意,为莫高窟奔波忙碌,这已是樊锦诗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

  年没过完,樊锦诗就出去了,先到美国,之后去日本。按她的话说去美国是“募捐”,耗费10年时间的游客中心计划今年5月试运行,但就在距离试运行不到3个月的时候“缺口”还不小,这让她坐不住了,她得琢磨琢磨了。熟悉樊锦诗的都知道,她是个爱琢磨的人,整天琢磨的条条桩桩都是如何让莫高窟真实、完整、可持续地存在下去。“莫高窟这么一个世界遗产,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做算把它保护好了?”

  “数字敦煌”的构想就是这么琢磨出来的。

  关于“数字敦煌”,有一个特别的日子——2014年8月1日,就在这一天,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了。这意味着樊锦诗这一代莫高窟人的一个愿望终于完成了:莫高窟安全了。

  这一愿望得以实现,除了时间,还有更多的东西。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