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铁军8个月创造“敦煌奇迹”
全长33公里、投资4亿元的敦煌鸣沙山景观大道
金秋八月,飞天报喜。8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三大主场馆: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和敦煌国际酒店,在鸣沙山下如期告竣。9月20日,举世瞩目的文化盛典将在这里展示。A
三大场馆创造“敦煌奇迹”
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是敦煌文博会永久会址,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包括2座东西对称、面积结构一致的展览中心和1座会议中心,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承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206人,满足《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大型剧目演出,兼顾戏曲、话剧等其他功能,也是首届文博会开幕式的演出会馆,已成为敦煌文化的新地标。敦煌国际酒店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高端大气,温馨宜人,是文博会期间接待中外嘉宾的“敦煌国宾馆”。
三大场馆承载着历史的重托,演绎着文博的大梦。这是一个神话,一个传奇,一个典范。2015年12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茫茫戈壁沙滩,仅仅8个月时间,中建八局的8000名铁军健儿,坚守大漠,风餐露宿,情系文博,只争朝夕。他们发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精神,抗严寒、斗风沙、战酷暑,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们绘出了一幅经天纬地的壮丽画卷,写出了一首气冲霄汉的恢宏诗篇。
宽阔便捷的鸣沙山景观大道,彩色树脂罩面的路面青红黄白相间,车窗外的鸣沙山像一条金色的巨龙南北静卧,静中寓动,美不胜收。道旁的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和敦煌国际酒店,古朴典雅,气贯云天,在昔日的戈壁沙滩托起“一带一路”新的奇观。
走进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中国文化元素,丝绸风情意蕴,敦煌飞天神韵,在这里自然融合,完美和谐,使人感到无限的超然和震撼。在敦煌大剧院和敦煌国际酒店,宽阔的空间,精美的装饰,舒适的环境,都给人以超凡脱俗,耳目一新之感。
B
幕后英雄续写“敦煌故事”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这里无不凝结着中铁八局建设者的心血汗水和对敦煌文博会的赤情大爱。在他们的身后,创造了惊人的“敦煌速度”和“敦煌奇迹”,也留下了感人的敦煌故事。
王文博,是国际会展中心建设项目部经理,具体负责国际会展中心及中心广场的建设。王文博今年30岁,家在内蒙古,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入职中建公司西北分公司已经七年了。2015年12月下旬,他正准备休假,接到公司的通知,抽调他到敦煌参与文博会场馆建设。虽然就要过新年了,但他毅然告别父母和妻儿赶赴敦煌,投身到了文博会场馆建设之中。春节前夕,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代表敦煌父老乡亲前来看望中建八局的员工并送来了生活用品,文化部门组织社火队来到建设工地给员工们拜年,让他感到身在异乡的故土亲情。为了赶工期,他过年没有回家,妻子带着2岁的孩子前来探望,一家3口在敦煌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他说:“为了敦煌文博会能按期举办,苦、累都能克服,舍小家为大家,挺值。”他对敦煌文博会寄予厚望和深情:“举办敦煌文博会是敦煌的光荣,也是甘肃的光荣。作为一名中建人,能参与敦煌文博会场馆建设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每个敦煌人乃至参与文博会场馆建设的人,都有一个文博梦,我的文博梦就是建设好国际会展中心,为敦煌文博会成功举办尽一分绵薄之力。”
这里,记者要讲一个敦煌本土的文博故事:“脸最黑的那个干部叫马玉”。这是当地媒体的一个报道,说的是敦煌市园林局局长马玉的事。今年园林局负责会展中心外围绿化美化工程,他们创造了“错时植绿”的奇迹。俗话说春天插柳,夏天收麦。他们开始植树时已到初夏,真让人有点担心。在200多个日日夜夜里,年近不惑的马玉和同行外出选苗木,日夜赶工期,采用带土球移植、根部浸泡生根粉、枝叶喷洒防蒸腾剂,为每棵较大乔木挂上营养液,辅以树干扎草袋,树冠遮阴等技术措施,像照顾婴儿一样悉心照料每一株新绿,最终使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烈日酷暑,沙尘高温,马玉和一个个园林人满脸风尘,面庞黝黑。今天,望着排排新绿掩映的巍巍展馆时,他们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特约记者李茂锦 兰州晚报记者刘学智/文 王斌银 杜雨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