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陇右的三国古遗址

19.06.2015  13:34

祁山堡 资料图片

    街亭

    到达陇城镇时,正是秋收时节,本来就不大的镇子,因为农忙,街上行人更加稀少。街道两边是低矮的老式宅屋,基本都是旧式长条木板门。人字形屋顶上,铺的多是灰砖青瓦。我们穿过街道,在一个拐弯处,看到了一处别具一格的小亭。说它别具一格,是因为亭下是口井,井内有清冽的水,不时有人来挑水。亭子中间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街亭三国古战场”。

    说及1700年前的那场战争,当地人认为,街亭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曹兵势大,蜀兵弱小,虽说诸葛亮带10万大军北上伐魏,但被分散在武都、祁山、天水等地,就连诸葛亮都被魏军牵制而无法分兵救援马谡。

    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诸葛亮先后有10多次出兵陇右,最终收获实际并不大,究其原因是诸葛亮中了曹魏空城防御策略。因为曹魏只留空城给蜀兵,这样即使诸葛亮能够占有它,也得不到兵源、粮食等补给。大量的军需物资,不得不从蜀中运送。

    祁山堡

    在所有关于三国的故事中,最让人充满遐想又让人扼腕叹息的当属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方在祁山堡。

    闻名天下的祁山堡,位于礼县祁山乡,坐落于一个峡谷中,远远看去,祁山堡极为普通,只是一个小山包。山包上郁郁葱葱,满山的绿,倒是为祁山堡增色不少。毕竟,这里是有着小江南之称的陇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使人热血沸腾的华章,但据考证,它仅是小说家的夸张虚构。依历史记载来看,诸葛亮一生有5次伐魏的壮举,其中仅有2次出祁山。首次出祁山就是街亭之战,第二次出祁山是在231年,蜀军出汉中大举北伐,传说中的“木牛流马”就是诸葛亮改进的运输方法,史书中称之为“木牛”。二出祁山,蜀军占尽先机,诸葛亮精心布下伏兵,于木门道射死曹魏大将张郃。

    祁山堡里建有一处武侯祠,不过,这处武侯祠和我参观过成都锦里的武侯祠相比,不管是气势还是规模,都要小许多。近些年,关于祁山堡,也是争论不断,倒是许多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史编撰的专家提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他们认为,祁山是位于礼县东的山脉,横亘于西汉水北侧,祁山堡刚好处于祁山中部。

    姜维墩

    姜维墩是三国名将姜维点将台,位于临洮城外的东山山顶上。临洮地方文史从业人员有一个共识,姜维伐魏的主战场就在陇右,基本围着洮河流域展开,仅有一次出秦岭攻关中。

    其时,蜀魏对峙已有数十年,魏强蜀弱,蜀国实力不济,秦岭和祁山防线早已固若金汤。回想当年,诸葛亮北伐时,也仅有两次穿越祁山,对姜维而言,走祁山已成奢望。无奈之下,姜维选择攻取临洮,他想利用自己熟悉羌人的优势条件,先控制住羌人,然后再向东攻击曹魏,这似乎已经预示姜维的悲情结局。随着蜀后主投降,姜维在诈降后继续做着复兴蜀汉的美梦,最终失败被杀。

    把小小的东山美其名曰岳麓山,实在是太夸张了。我们沿着东山后山一条盘山公路直达山顶,当眼前出现一座二层建筑,看见大门上写着“蜀汉姜维点将台”几个字迹时,不用朱建介绍,这就是“姜维墩”了。我们推开虚掩着的门进入院落,里面二层小门的匾额上书有“姜维墩”三字,继续沿台阶而上,顶上是一个平台。说是点将台,台下四周没有多少平地。

    东山不高,平台不大,放眼眺望,临洮县城却能够尽收眼底。

    临洮古称狄道,数千年间,临洮既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战场,也是两种文化碰撞融合之地。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齐家文化等的发现,足以说明此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许是文化太久远,临洮的三国文化却被人们忽略了,或者遗忘了,许多人也就知道东山有个姜维墩而已。

    至于临洮城南的“廖化堡”,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廖化堡遗址呈长方形,长大约40米,宽约30米。城墙虽说残破不堪,但依然高大,且依旧很宽,最窄处也有1米,城墙间的马面也很突出。城墙上杂草丛生,昔日的军营早已变成为农田,偶有忙碌的农人开着机械农用车从城门洞进出,似乎为这座古城稍添几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