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最不该有“余粮”

10.03.2015  12:42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政协会议教育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回应关于教育经费没有花完问题时称,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经费2.4万亿元,实际支出是2.29万亿元,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下一步,教育部将采取三点措施,一是增加预算的科学性,二是严格按预算足额安排资金,三是加强项目的研究论证,加快项目的实施进度。             (3月8日《法制晚报》)

    教育经费没花完,从好的一方面看,教育部门没有像某些地方和部门那样,年底突击花钱,给纳税人省钱了;从坏的一方面看,教育是最该花钱的地方,也是历史欠账最多的民生领域之一,公共财政安排的教育资金居然有“余粮”,令人殊为不解。

    是我们的教育投入已经过于充足,钱多得没地方花吗?看看老少边穷地区依然破旧的校舍、那些时刻有倾覆风险的“黑校车”、因对收入不满而停课的教师就知道了。有的乡村学校,孩子们时至今日还要自带课桌上学。一千多亿元没花完的预算内教育资金能买多少辆正规校车、多少张课桌?

    从前穷的时候,“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在据说我们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教育上花钱反而勒紧裤腰带了,真是咄咄怪事。

    教育经费为什么没花完?王定华司长给出了三点原因:一是预算执行数与预算编制数有些地方有差别;二是有些项目由于实施方案确定得晚,所以延迟了;三是有些地方没有按预算足额安排支出,想着留一点、慢慢用。前两个原因倒也罢了,“想着留一点、慢慢用”,因此不按预算足额安排支出——这是谁给的权力?“留一点”是想留给谁用?

    公共财政资金要精打细算省着花,这个大原则没有错,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应缩手缩脚。当省则省——比如三公消费;不该省钱的地方就不能省——比如民生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我们常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教育就是刀刃。

    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看,无不把发展教育事业及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作为国家振兴之本。二战后日本政府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并于上世纪7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高中义务教育。二战后40余年间,日本从一个百业凋零的战败国跃升为发达国家,并且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教育先行”的国策迅速提升了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

    说到教育投入,我们也就是刚刚达到“占GDP4%”这样一个20多年前就提出的底线性质的目标。诚如有学者指出的,“4%只不过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应逐步提高到5%”。然而就是“4%”这个并不高大上的指标,在执行过程中还被打折扣。

    教育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除上述校舍、校车等问题外,还有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薄弱环节,教育部门理应是这个国家花起钱来最“大手大脚”的部门,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此外,财政拔付的教育资金怎么花应有制度可循,建议针对当前“4%”的教育经费支出建立人大监督机制和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无论是乱花钱,还是该花出去的钱没花出去,都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实现总理这一承诺,还需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