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市教育局多项措施并举破解“全民择校”

09.06.2014  11:51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大班额”、“择校热”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教育局共征求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意见建议1003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意见都集中在入园难、上学难、大班额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市教育局多项措施并举,为愈演愈烈的“择校热”退烧。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兰州市教育局对群众期待的正面回应。

    名校普遍存在的“大班额”现象,表面上看是由家长们“择校”造成的,而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七里河区安西路小学校长田兰莉对此体会极深。田校长告诉记者,近几年“择校热”愈演愈烈,几乎到了“全民择校”的地步。以前,热衷于“择校”的都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他们不计成本,就是交纳一笔数目不菲的赞助费也在所不惜。而到了最近两年,“择校”似乎成了所有家长的“不懈追求”。由于现在我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实施“零收费”政策,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也开始加入“择校”的大军。田兰莉说,“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真是害人不浅!安西路小学正是很多家长心目中的“名校”,该校最大的班额在三年级,有72人;而学校其他各年级每班的学生人数,普遍为60多人。据介绍,安西路小学一至六年级各有6个班,生均活动面积不足3平方米,而城关区的一些热门学校生均活动面积甚至达不到这个水平。按照兰州市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学生的生均活动面积应该达到5平方米。

    为,市教育局加强了顶层设计,代市政府草拟了《兰州市城市住宅区配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实施意见》,突破住宅小区中小学、幼儿园配建瓶颈制约,在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和中小学。为扩充教育资源总量,市教育局还实施了“腾笼换鸟”战略,一方面加快城区学校的扩容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名校在新区和城郊建分校的办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市教育局已实施10所名校建分校项目,其中建成1所,开工建设5所,正在办理前期手续的4所。这些学校全部建成后,可新增校舍面积近30万平方米。

    与名校的“大班额”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些教学质量相对较弱的中小学,校长却常常为生源发愁。在兰州四十九中(原兰飞中学)采访时,该校校长骈旭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解决热门学校与薄弱学校“两极分化”的问题。

    骈旭校长以安宁区为例,对该区的教育资源布局进行了分析。骈校长说,安宁区并不缺好学校,这里有全省最著名的师大附中,师大二附、交大附中,东方中学也是很多家长心目中的热门学校。但这些学校有的是事业单位办学,有的是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性高,大家都想往这几所学校里挤,当然困难。而安宁区的另外几所中学,如兰州四十四中、四十五中、五十七中、四十九中等,学生人数就相对较少,有的学校一个班甚至只有20人。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冷热不均的状况,市教育局创新了招生考试工作办法,探索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新机制,改革事业单位学校和民办学校招生办法,今年首次对事业单位所办学校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民办学校40%的招生名额实行电脑派位。同时,将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对口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由去年的40%提高到50%,并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学生将不得享受优质高中对口分配名额”。兰州五中校长张忠苍说,市教育局采取的这些措施,可有效缓解“择校热”问题。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择校热”已经开始降温了。

    针对“择校热”,市教育局还扩大了“一体化办学”的试点范围。兰州市的“一体化办学”试点开始于2010年,首批实行“一体化办学”的学校涉及城市四区的15所学校,当时“一体化办学”的运行模式分为联校办学、联片办学、集团化办学三种,通过“一体化办学”,热门学校和相对弱势的学校实现了资源共享、师资互派、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经过几年的试水,今年市教育局将原来的6个联合体15所学校扩大到36个联合体105所学校。安宁区的兰州四十九中也被列入“一体化办学”试点范围。骈校长说:从长远来看,“一体化办学”是均衡优势教育资源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破解家长“名校情绪”的好办法。(记者方言 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