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真——庆阳市涵养教育生态纪事
自从5年前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培训班之后,环县五中校长张兴斌开始写有关教育的文章了。去年,他把自己写的一系列文章装订成了一个小册子,名字叫做《从改变自己开始》。
庆阳市东方红小学赵兴义老师当了37年班主任,他说:“只要我还当老师,我就一定在当班主任。”赵老师对班主任的态度没有变,但年轻教师对班主任的态度变了:没当过班主任,就等于没有当过老师。
华池县柔远初中语文教师黄俊针对“作文难”开展了“初中语文读写生活化教学”课改项目,提倡学生从课文中读作者的生活,然后把自己的生活写进作文中。结果,学生上语文课的态度变了,写作文的态度也变了。
这所有的“变”,在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看来,都可以概括为“让教育回归本真”。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今年4月份考察了庆阳市部分中小学以后,在他的微博上欣喜地表示:我们看到了“西部师生生命状态的改变”。
让阅读成为习惯
2014年2月15日,卢化栋读了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的一篇文章《每一个教师都是校长》后,深受触动,提笔写了《致校长的一封信》,和柳袁照的文章一起寄给了市直和县区学校部分校长。
很快,校长们就有了回应。正宁三中校长鲁守龙说,校长、教师、学生之间,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彼此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彼此的缺点”。西峰区齐家楼初中校长拓俊儒表示,“校长应创造唤醒每一位教师的通道”。开学第一天接到信的庆阳一中校长窦兴文“茅塞顿开”:“校长原来还可以这样当!”
卢化栋说,10年前,他刚刚担任庆阳市教育局局长的时候,就发现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校长靠惯性当校长,教师凭经验当教师”。他把这一现象叫做“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核心是功利心和浮躁气,而要克服功利心和浮躁气,就要通过阅读滋养教师品格、涵养教育生态。”
2005年,庆阳市教育系统及中小学“经典阅读”活动全面启动。针对教师,市教育局统一印发了读书目录,明确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至少读一本教育经典名著,各级教育局长必须以身作则。从此之后,不同规模的“读书会”在各学校纷纷涌现,各个学校的“读书会”频繁往来。读经典、谈体会、写心得,渐渐成为广大教师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形成了“局长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的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爱读书、善思考的“种子教师”。
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上课前半小时,是庆阳市东方红小学的师生共读时间,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不预习、不做作业,老师不备课、不改作业。”
每周五最后两节课,是庆阳五中师生的整本书共读时间,学校提出的口号是:“读经典书,做有根人。”
每周六晚8:00至9:30,是庆阳李镇西教育研究会会员网络共读时间,研究会提出的宗旨是:“聆听大师教诲,感悟教育真谛。”
今年,全市教育系统又开展了“一书一沙龙”经典共读活动,市教育局的想法是:“共读一本书,同想一件事。”
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说,在学校的时候没有读过的教育经典,没想到在工作以后读了。很多学校的读书成果展示室里,都陈列着各种各样师生们自己写的“书”,它们不仅是“书香校园”的生动诠释,也是“幸福教师”的最好注脚。
今年前10个月,庆阳市东方红小学校长樊建国已经读了9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先后读了两遍,读书笔记做了两万多字。他说,大量的阅读积累,使东方红小学的教师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灵气,也越来越大气,“学校教育的常态,就是让学生跟着真正的读书人读书。”
“书,指引我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书,成就了我的课堂。”庆城县庆城小学语文教师黄红艳在她写的《读书吧,做个幸福的教师》一文中说,“现在,我已经完全离不开书了。”
从教师开始改变
庆阳市中小学教师们都喜欢用一个词“反思”。读一本书,听一堂讲座,接受一次培训,参加一回讨论,都会说到“反思”。
张兴斌曾经当过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2010年担任新建的环县五中校长之后,参观的机会多了,培训的机会也多了。他说,从此之后,他给教师讲自己的缺憾和失败也多了:“我要把自己的反思,以最快的速度,在年青一代教师身上体现出来。”2011年,环县五中课改全面展开,“如果走老路,永远都在后边”。环县五中的“新路”是从教师的写作开始的——通过写作倒逼阅读,改变教师只说不“作”的传统;通过写作拉动教研,改变教师只教不“思”的习惯;通过写作回味职业幸福,改变教师只育不“乐”的心态。
正宁县山河小学在每一学期中考结束之后,都要求每一名教师写一篇“工作反思”,然后直接交给校长,由校长亲自点评。他们把这种形式的交流叫做“心灵对话”。校长任有运说,他没有想到,第一次对话就在教师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许多变化。每周一次的例会改成了“教育叙事”,以年级为单位,教师轮流讲述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故事;学科教研活动改成了“世界咖啡”,开学初每一名教师提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每次活动选择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卢化栋说,只有通过专业发展,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觉,才能真正改变教师的精神状态。
开始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走出去、请进来培训。去的是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等全国最著名的师范院校,来的是王定华、郑日昌、丁榕、朱永新、李镇西等全国最知名的教育专家。许多教师说,走进了教育名家的世界,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封闭得太久了。
现在,最主要的是多渠道、全方位培养。“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等一个个新的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在各县区落地生根,“星级管理”“层级管理”等一个个新的教师成长机制在各学校开花结果,“同课异构”“跟班学习”等一个个新的教师互动方式被教师们广泛接受。窦兴文深有感触:教师学习教师的态度比我们想象的更认真,教师追赶教师的愿望比我们想象的更强烈。
庆阳市实验小学杨延绒老师在北师大聆听了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做一名快乐、幸福、有成就感的班主任》的讲座后认识到,学生的各种资料,才是“班主任的工作史”。
庆阳市东方红小学2011年11月启动了“走向卓越”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工程。让他们自豪的是,3年以后,2014年9月教育部启动的全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也以“卓越”命名。校长樊建忠说:“优秀老师是培养出来的,不是评选出来的。”
关于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目标,庆阳市提出要打造一支德能双馨的教师团队,铸造一支爱生如子的班主任团队,锻造一支教育家型的校长团队。他们相信,教师变了,学校就会变,学生就会变,教育就会变。
说起庆阳市教育的变化,省内外来参观学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沉稳了,宁静了,真了。
把学生当成主题
2013年9月,郭亚龙“适学课堂”名师工作室在庆阳五中挂牌。郭亚龙只是庆阳五中的一名教师,但他的名师工作室已经设立多个工作站,分布在全市各县区。工作室每周更新一次主题博客,每月举办一次主题沙龙,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会。这个“主题”就是“学生”:“实现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所需的人格、生活奠基,帮助学生成为人格完善、一生幸福的人。”
正宁县山河小学教导主任乔海平,在上完六年级语文《轻扣诗歌的大门》单元后,要求40多名学生每人写一首诗。她没有想到,每个学生对写诗如此兴奋,对自己的诗如此有信心。她和学生们一样也进入了状态,组织指导学生成立了编辑部,让学生自己抄写、自己设计、自己插图、自己装订,出了一本“纯手工”诗集《秋诗冬韵》,全班同学一一传阅。她说,她从学生的神情中看到了珍惜,看到了成就感。
环县五中一节高一语文课上。在学生“对学”“群学”环节,一位外校听课教师针对“导学案”上提出的问题,忍不住对身边的学生“高谈阔论”。这时,一名学生向他提出“警告”:“老师,您讲得确实很好,但我们必须自学以后,才能再听您的。”片刻以后,这位教师又开始起劲地讲了起来。当堂语文教师见此情状,悄悄离开教室。不一会儿,教务处一位工作人员来到课堂,对这位听课老师“劝停”:“老师,您好,这是学生自学环节,请您相信学生,他一定有自己的观点。”另一位听课老师说起这节课的时候深为感叹:“学生们的讲解让我惊呆了。”
“让课程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门,每扇门都导向幸福和完整的教育生活。”“让真理之花在课堂上自然生发。”“让生命的激情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升腾。”庆阳市教育局在深化“新课改”的过程中,按照“开齐国家课程,补充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探索班本课程”的思路,鼓励各县区、各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地开展课程创新和课堂创新,一个个以学生为中心的“魅力课程”“魅力课堂”“魅力校园”也应运而生。
在庆阳五中,每节课的前三分钟是学生的演讲时间,学生可以像老师一样讲他们知道的和思考的东西;每周三下午最后两节课是全校的“课程超市”,中学生可以像大学生一样走进其他班的课堂,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在庆阳市东方红小学,有一系列以“太阳”命名的文艺社团:太阳魂管乐团,太阳河播音主持社,太阳鸟合唱团,太阳谷校园剧社,太阳花舞蹈队,太阳光葫芦丝社团;还有一系列校外教育基地,每天都有一个班的学生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上生存实践课。
在华池县柔远初中,曾经作为班主任的黄俊老师,经常给班里的学生过生日,同学们唱生日歌,他写生日诗——给徐永乾同学写的是《你是一颗沉默的宝石》、给刘波同学写的是《做一棵小小草》、给曹海龙同学写的是《希望你是一条腾飞的“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在一次全国性的教育实验工作会议上,卢化栋在主题演讲中说:“育人其实和种庄稼一样,必须以农人俯身的姿态,以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做真教育,真做教育。这是我们选定的路,我们不怕远行,不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