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感受“东南风” 教学科研“两手硬” ——东南大学三位教授与新入职教师谈教学与科研

28.05.2015  18:14

李贵富书记讲话

 

王进科教授作报告

 

徐春祥教授作报告

 

赵远锦研究员作报告

 

      5月26日下午,东南大学徐春祥教授、王进科教授和赵远锦研究员在校本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教室为新入职教师作“如何做好教学和科研”的交流报告。学校党委书记李贵富出席报告会,2013年和2014年新入职教师近100人聆听了报告会,培训由教务处副处长李志忠教授主持。

      赵远锦研究员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以“仿生光子纳米材料与器件”为主题娓娓道来,从结构色隐形眼镜、仿生显示技术、结构色传感、光子液相生物芯片和器官芯片开发等五个方面作了报告。他强调科研工作中发现亮点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大量阅读国际前沿专业文献的前提下,深入一两个小交叉方面,探究有意思的组合,扬长避短式的撰写高水平论文对个人成长大有帮助,对提升东南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徐春祥教授依物理学背景,做光电子研究,讲生物学故事。徐教授介绍了东南大学的历史沿革和韦钰院士1984年创建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过程。他幽默地说,东南大学不在东南,在南京,校园里有1700多年“沧桑、坚强”的“六朝松”,让我们感到“生命值得敬畏,活着不容易”,人生不易,从事教学科研同样不易。他讲述了自己从专科毕业从教几年又考研究生的人生经历,后来教学科研双丰收,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徐教授说,开阔视野、把握前沿、洞察点滴、洞悉趋势的创新是建立在扎实基础上的独特思维,教师要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向同行学习、向文献学习,向学生学习,以清晰的物理概念引导科学思想,支撑科研,活化课堂,“给科学画一道彩虹、给人生留一抹精彩”。

    王进科教授结合自己教学和科研的实际,从本科综合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实验教材体系的系统性,以及认真指导实验教学工作等方面分享了东南大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回归学校中心工作本位的改革实践与体会。他说,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课堂、热爱实验,对于学生要“英雄不问出处”,对待三本院校考来的学生也是一视同仁,绝不歧视。他说,“伯乐识千里马,名师出高徒,高徒也可以造就名师”,教师要关心学生成长,更要关心学生成才,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学校党委李贵富书记代表学校感谢东南大学三位教授到我校为年轻教师传经送宝,这对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和质量具有很好的启迪和指导意义。他说,报告非常精彩、信息量大、有深度,更有启发和教益。希望我校各位年轻教师树立刻苦钻研的精神,细细品味,勇攀教学科研高峰,使教学过程更流畅,教学方法更灵活,科研工作有特色、有亮点,为我校成为省内一流,西北、乃至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奉献智慧和才干。


      演讲嘉宾简介:

      赵远锦   男,1982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2001年9月进入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学习,2006年6月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自2009年9月到2010年9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哈佛大学David A. Weitz院士的实验室交流学习。2011年3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12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1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在主要从事仿生光子纳米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微流控及器官芯片研究。已发表SCI论文63篇,其中43篇影响因子5以上,16篇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被引用1300余次(H因子为18)。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36篇,影响因子之和大于300,包括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Adv. Mater.(5篇);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2篇); Adv. Funct. Mater.(2篇); NPG Asia Mater.等。相关论文多次被《Nature》、《Science》等国际权威科技媒体等报道。研究成果共获授权专利12 项,其中2项已转让。

 

      徐春祥 男,1965年出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博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淮阴师专物理系毕业后到中学教物理,1997年7月,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1999年5月,东南大学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博士后;2002年9月至2004年9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2005/2006年7-8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4月至今,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Advanced Science Letter》、《科学通报》、《发光学报》编委,美国光学学会、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新加坡材料研究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学分会会员。主要从事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结构制备与表征、新型微腔激光、场致电子发射、生物传感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国家级与部省级研究项目。在Appl. Phys. Lett.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2篇论文分别被APL、Nano选作封面报道,被SCI收录93篇,EI收录82篇),论文已被他引1000余篇次。同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应邀参编英文专著一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18项。

 

    王进科 男,1969年出生,博士,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与材料实验中心主任。200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生物信息学及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已负责完成10项国家级项目和2项省级项目的研究,包括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60201005、90408027、60471019、60871014、61171030)、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一级子课题(2003AA2Z2001)、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级课题(No. 2006CB933205)、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No.2009DFA31990)等研究。已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通讯作者EI论文10篇,所发SCI论文影响因子5以上5篇,4以上7篇;SCI论文总他引次数200余次。在国际权威刊物核酸研究(Nuclei Acids Research)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影响因子8.3),其中一篇的单篇他引达60余次,所创立的方法学被国际同行在综述论文认为具有开创性(pioneer),被国际同行广泛用于发展新型生物分子及化学小分子高灵敏检测技术。出版《真核生物转录调控:概念、策略与技术》译著1部、《生物医学实验》教材1部,参编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两项。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生7名。

【字体: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