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救灾没空参加葬礼”的报道为何引争议

08.08.2014  16:51

  云南震区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的2名侄孙、多个表弟表妹等表亲共8人在地震中丧生,但是为了救灾工作,协调救灾物资的发放,每天只睡不到5小时的唐正云无暇参与亲人葬礼。(8月7日《南方都市报》)

  这篇题为《书记失去8名亲人坚持救灾没空参加葬礼》的报道在网络上迅速引起热议。赞同者认为官员此举舍小家顾大家彰显了大爱精神,反对者认为只有爱自己爱家人才会真爱他人,这种不顾家庭的奉献精神有违基本人性,不值得提倡。

  其实,“丧失亲属官员该不该去葬礼”这个问题很无聊,就像一个男人被女人问“我和你妈同时落水你先救谁”一样,无论怎么回答都会受到质疑。只有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以人性化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才可能给予官员公正的评价:一边是工作职责,一边是亲情,无论如何选择也无可厚非。

  媒体的报道明显有塑造典型、弘扬正能量的意图,只是在集体主义语境日渐淡化,人性、人道主义深入人心的今天,诸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已难以获得人们的一致赞同。笔者认为,官员坚守岗位,为救灾工作殚精竭虑当然应该表扬,但将“救灾工作”和“参加葬礼”对立起来,并过度渲染其牺牲与奉献精神并不妥当。因为一旦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行为被树立为标杆,牺牲亲情就会被不合理地视为一种道德要求,必然会导致个体爱自己爱家人的正当自由受限。媒体的报道正是因此才引发了大范围的争议。

  从报道看,媒体为塑造典型而报道的痕迹太过明显,甚至有违媒体应坚守的职业操守。官员失去8名亲属,本就悲痛,记者何苦再问“你会想起你那些失去的亲人吗”这样等同于往伤口撒盐的问题?官员是救灾的组织者,也是不幸的受灾者,这样的采访难免有消费个体痛苦之嫌。

  当旨在塑造典型的报道事实上引起无聊的口水论争,就足以令媒体反思。面对灾难,媒体应立足于客观报道,安于做心系灾区的公众与灾情之间的信息传递者,避免“主题先行”。

  文/赵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