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一农业专家研究陇薯近40年:"救命薯"到"致富薯"
中新网甘肃新闻1月2日电 (高展)“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正是困难时期,马铃薯就是百姓的‘救命薯’。研究马铃薯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农民吃饱饭。”有“陇薯传奇”之称的科技人物——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名誉所长王一航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他的奇迹作为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农业成就展的一部分展出。
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29岁的王一航考入了甘肃农业大学。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前往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设在渭源县会川镇的马铃薯育种站工作,由此开始了他长达37年的“陇薯人生”。
2017年10月,甘肃永靖县山区乡镇马铃薯丰收,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薯农采挖马铃薯的身影。 (资料图) 郭红 摄37年来,王一航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马铃薯科技项目20余项,相继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12个,在甘肃全省以及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四川等周边省区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有力助推了甘肃省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视事业为生命,王一航总说只要是为事业付出,再辛苦都值得。为了选育优良品种,王一航常常成天泡在试验田里,和农民一样干农活,并不断地观察记录。
“为了保证试验的种植质量,确保播种的行株距达到设计标准,需要亲手扶犁,一整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王一航说,“农业科技工作者既要干得了农活,又要做得了实验,人家都说我们是‘拿工资的农民’。”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王一航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马铃薯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中。近几年,他累计组织举办农民培训班300多次,培训农民超过3万人次。
王一航还有另一个身份——“推销员”,每年经他介绍调出的马铃薯良种都在数百万公斤以上,不但为种薯打开了销路,还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
从“救命薯”到“致富薯”,王一航的研究也适应着这一改变。王一航说,团队选育的“陇薯7号”不仅味道好,还可以在中国南方冬季栽培,把甘肃培育的马铃薯种到了岭南。
2018年9月,70岁的王一航到达退休年龄,可他初心未改:“我将继续马铃薯研究工作,把甘肃马铃薯产业推向世界。”(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