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红旗插在沈家岭制高点上
1949年8月25日,王立功将红旗插上兰州锁钥沈家岭(资料图片)
王立功展示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记者曹亮仇彬摄
传奇的故事,往往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开始。1949年解放兰州战役,突击排长王立功冒着炮火把红旗插在沈家岭的制高点上。他的传奇人生与兰州紧紧相连。65年后在兰州普通的小区、普通的人家,这位略显清瘦的老人开朗、乐观,但是在65年前,他和战友们驰骋在西北战场,书写了一段传奇人生。扶眉战役后、陇东追击战,一场场大胜后,为加速西北的解放,彭德怀决定发起兰州战役,首先歼灭马步芳部,解放兰州。王立功在步兵第十一师31团二营六连一排任排长,他所指挥的排为攻占沈家岭的突击排,他也是解放兰州最前线的特等战斗英雄。誓夺沈家岭
8月26日是兰州解放的纪念日,65年前的那场战役中,许多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现年已是85岁高龄的王立功记忆清晰:“那时我只有19岁,现在我还是时常想起当年许多牺牲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战斗英雄……”
沈家岭被称为“兰州锁钥”,要攻取兰州,必先砸碎这把“铁锁”。若能夺下沈家岭,等于打开解放兰州的大门,可以直捣兰州西关,控制咽喉要道黄河铁桥,截断敌人唯一的西逃退路。因此,国民党军将领马继援对守卫沈家岭的部队下命令说:“有沈家岭就有兰州城,活着就要守住阵地。”
沈家岭是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啃的一块硬骨头。它位于兰州城西南十余公里,是夹在五泉山和狗娃山之间的一道大山梁,面积百余亩,形状像个横置的葫芦,守敌在此苦心构筑了坚固的环形防御工事。主要阵地上有钢筋水泥构筑的“永久性”核心工事,阵地前沿依山势削有2至3层绝壁,并以地堡群和战壕相结合,组成多道防御阵地,阵地前沿设有铁丝网和密集的地雷区,居高临下。整个沈家岭阵地像个缩头刺猬,进攻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复杂的地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决定由11师32团主攻沈家岭,在20日天黑开始接近沈家岭阵地,第二天拂晓发起进攻,虽经激烈战斗,杀伤不少敌人,但几次勇猛冲锋均未成功,除留少数部队和敌人僵持对峙外,主力全撤了下来。
首攻失利后,4军11师党委决定,由31团换下伤亡较大的32团担任主攻,32团担任助攻,攻击路线是从沈家岭和狗娃山之间的山沟迂回侧攻。
24日午夜刚过,32团在团长冯有才、副团长马克忠的带领下,悄无声息地进入山沟里。沟很窄,没有路,四周没有一丝亮光,山顶和山腰全是敌人。为了不出声响,大家手爬脚蹬,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突然,夜里上山换班的敌人发现了我军的行动。瞬间,枪声大作,子弹和手榴弹从山顶倾泻而下。如果继续窝在沟底,部队就会陷入绝境,总攻就这样被迫提前。
战士们一拥而上,架起梯子,踩着战友的肩膀,勇猛地冲上去,迅速地攻到第一道峭壁前。此时,反扑的敌人越来越多,战士们临危不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继续冲上去,来回进行着拉锯战。到天亮时,32团的勇士们终于占领了山梁上敌军的部分工事,并稳住了阵脚。
“我对生活待遇很满足”
8月25日拂晓是兰州战役发起总攻的时间,各团按规定部署利用夜色隐蔽进入进攻发起阵地。战斗打响后,王立功任沈家岭战斗突击排排长,随连担任沈家岭的主攻任务。战斗打响后,他带领突击排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勇猛地向敌人第一道堑壕扑去,敌人的炮弹不断在他身边爆炸,他左臂负伤也顾不上包扎。迅速率领全排战士冲进了敌人的第一道堑壕,协同友邻消灭了壕内的负隅顽抗的敌人。
占领了第一阵地后,王立功再次率领战士向敌人下一个阵地冲去,然而此时,30人的突击排只剩下了19人,王立功的右腿也中弹负伤,简单包扎后,他带领突击排又向敌人阵地扑上去。面对敌人疯狂的反扑,他与最后的12名战友在手榴弹用光,子弹即将告罄时,想起在出发阵地上的那段话:“同志们,现在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要坚决打退敌人的反扑,哪怕是用刺刀捅、土块砸,也不能让敌人把阵地夺回去!”激烈的白刃战开始了,连续捅死几个反扑的敌人,占据了第二道堑壕,后续部队上来了,他又带领全排仅剩的5人直扑沈家岭核心阵地,并将红旗亲手插在已经占领的沈家岭阵地上。正在继续前进的时候,敌人的冷枪瞄上了他,一颗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左眼,王立功负伤晕了过去。部队已经向主峰冲去,这时他拒绝担架和别人的搀扶,忍着剧痛爬向救护所,顽强地活了下来。时至今日,他的脸上还留着伤疤,兰州战役结束后,王立功荣立特等功,第4军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1985年离休后,王立功晚年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说:“比起烈士我是幸存者,也是幸福者,我对生活待遇很满足,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兰州越来越好。”兰州晚报记者仇彬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