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深

24.09.2015  10:53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的山水养育了一代代儿女,那熟悉的山川草木、土屋乡风和朴实的面孔,都是每个人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影子,是童年时光的快乐之源,是桑榆晚情的魂系之所。叶落归根,人老思乡,就是对故土眷恋的最好诠释。

    年届知天命的包永庄先生以饱蘸激情和深情之笔把二十年前完成的《山坡草》底稿整理出版,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西部农村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像山坡草一样朴实顽强的农民形象。字里行间流动着对贫瘠落后但景色秀美、充满温情的家乡的溢美之情,对朴实无华却信念不灭、永求上进的乡民的感念之情,对逆境挫折中梦想不熄、和衷共济的礼颂之情。这种真情的自然表露感染、吸引着读者去读完这本小说,也激荡着读者的胸怀。

    包永庄先生20世纪60年代生于一个农村家庭,14岁初中毕业后,由于父亲是旧时知识分子之缘故,不得在高中读书。为了求学,在父亲的支持下,辗转千里,奔赴新疆塔城,在舅父家中读完高中和电大,还在狼群出没的大草原牧过羊。后来,回到家乡武山,在山村小学任教。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使他对农村、农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淳朴善良的农民为了改善命运、不懈拼搏的艰辛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乡音乡情、民俗风情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家乡变化、农民生活有着深厚的关切之情。基于此,他的《山坡草》对像我一样的农家子弟读者有一种特别的真切感、欣慰感。但是书中洋溢的那种达观和上进激情,却不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敏锐感觉到的,只有用心去感悟、去体味的人才能发现那股始终奔涌向前的洪流和力量,才能发现那种千百年来根植于土地和农民身上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和灵光,无疑包永庄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山坡草》就是展示这种内蕴的一部成功作品。

    《山坡草》“叙述描写的是我家乡陇东南农民的生活,确切地说,是那些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从来没有冷漠之态,对生活没有失去过信仰和信心的人,他们也许有点原始,笨拙,古怪,可又是那样淳朴,善良,谦让,富于牺牲精神。”作者在《预先说给读者的话》中开门见山点名明了小说的地理环境背景和主要人物特性,然后以积极达观和现实反思的态度表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跌宕起伏,以激情燃烧和爱憎分明的大笔弘扬了人性的善美,鞭笞了人世的恶丑,以深沉凝重和诙谐风趣的笔调表达了信仰的坚定和梦想的追求。正如书中所说“艰难的岁月依然有梦”,“人间虽有严冬,不可战胜的毕竟是春天;人间虽有假恶丑,但永远不会失败的依然是真善美。”这是贯穿作品的精神主线,也是包永庄先生精神世界的展现。

    家乡是美好可爱的,乡亲是淳朴善良的,灾难是残忍无情的,现实是严酷惨痛的,梦想是美好多彩的。《山坡草》用今昔呼应的立体表现手法,从现实中的双喜因打工炸飞腿在异乡病榻上的梦幻和呻吟里,勾想起家乡风雨历程的变化,一幕幕往事如昨浮眼前,一张张鲜活面孔印脑海,一件件快乐往事萦心田,一桩桩血泪冤情昭世间。上世纪30年代,家乡因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又加恶霸地主刘登魁对乡民盘剥压榨,饿殍遍地,惨不忍睹。而刘登魁却逍遥自在,慢过洋烟瘾,紧闭堡寨门,笑看民饿死。就连乡亲们跪在毒日头下祈求借粮救命也无动于衷,甚至驱赶毒打,直至在弯腰柳树的泪水中活活烧死张天雷。天灾人祸让乡亲们欲哭无泪,欲生无术。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之时,是红军的到来给了乡亲们重生之机,家乡换了一重天。十多岁的外婆赤身坐在炕上,看着三个兄弟的饿尸发腐,而自己也在冥冥中看到死神的灵光闪现,听到死神的招呼之际,是红军女战士给了她平生第一件漂亮的灰布衣服,给了她胜过瑶池盛宴的五谷“灵丹”,把她从死神手里夺过来,并给她给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玉莲,还教给她革命的道理。从此,外婆就像一株亭亭玉立的圣洁莲花,用红军精神武装了思想,用革命理念武装了心智,任凭恶风浊浪起,但随正义勇往前,成为乡亲们最敬重的人。红军播下的火种在家乡化成了熊熊烈焰,乡亲们第一次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也获得了生存的希望和权利。至于翻身解放时更是欢呼雀跃,舞龙耍狮扭秧歌,欢庆从此做主人。

    历史从来都是神秘诡异的,就在人们沉浸在幸福的漩涡中时,大跃进开始了,人民公社化,集体进食堂,大炼钢铁,引水工程等军事化管理下的畸形发展,接着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灾害和运动,使刚过上甜蜜生活的乡亲们一下子掉进了困苦之中,一些如贾清一样的投机钻营者,乘机跳上历史的舞台,扮演了惨无人性的小丑角色,最终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审判下,摘下了假共产党员的面具,走上了历史罪人的审判席,在阳光下暴露出肮脏的灵魂,接受正义之剑的惩罚。历史最终还原了正义和邪恶的真面目。外爷(王县长)、三舅等冤情终于得以昭雪,盼子的地主分子帽子也摘掉了,家乡又迎来了明媚的春光,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历经严寒风霜的山坡草,温馨着像山坡草一样“看去虽瘦弱,却硬气的很哩”的乡亲们,温润着他们的生活和梦想,家乡又一次走进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扬起了奔向幸福的风帆。

    外婆是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她的身上体现了善良、和蔼、慈祥、贤惠、谦让、聪慧等传统美德。她深知童年和少年的成长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极大,于是以宽厚的胸怀容纳了每个期待长大的儿童,并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关怀加讲故事启迪每一颗心灵向善的本性,指引每一双渴盼知识的眼睛从夜空的星月里,看到纯真、正义、勇敢和无私的精魂,用如歌如许的动听声音慢慢讲述一个个既遥远又贴近现实的故事,外婆的故事慰藉了孩子们的心灵,也诠释了对现实的困惑。

    外婆不仅哺育和教诲了自己的儿子、外孙双喜和村里的健跑、明亮、大黑等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上了善良、关爱、谦让、勇敢的种子,还影响了许多正直朴实的乡亲,尤其在娇女婶受到滥施淫威的贾清侵扰时,她毅然只身前往,制服贾清,让惶惶不安的娇女脸上重新有了光彩,得以过上平静的生活,度过安宁的日子。却没有把引水工地上饿的浮肿的儿媳妇格外照顾,以致让饥饿和劳累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外婆还把自己节俭积累的5元钱以村上救助款的名义给刘德一,使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因感激集体而成为劳动积极分子。在上大学人选的谦让中,为了把名额让给他人,不得不采取抓阄来定,让最有希望的双喜坚守农村,给了小石上学的机会。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像山坡草一样的乡亲们身上发出的光芒,这是贫穷的山村永远充满温馨的魅力所在。此外,还有圆圆叔、六十八叔、七斤叔、土生叔、茂顺叔等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圆圆叔主动当护桥义务员,刘德一喝成了“油葫芦”,石头用心灵吟唱爱之歌,大黑把用生命和血泪换来的钱丢进没有人性的包工头的炉子里……一个个富有血性的乡亲们在那片多情的土地上成长生活,他们的精神与养育他们的土地的气息融为一体,变得博大、厚重、无畏、坚强,他们身上虽有农民固有的知识贫乏的缺陷,但却正直、憨厚、淳朴,有着金子一样的心灵。在揭发贾清的群众大会上,当群情激愤恨斗贾清的场面近乎失控之时,是外婆和土生叔理智的劝住了充满怒火的眼睛和青筋暴涨的拳臂。当贾清投死水中尸体发腐后,是外婆捐出了自己的棺木,将害死自己亲人的恶棍埋在了山坡上。这是一群有灵有肉有思想,有爱有恨明大义的农民,是一群像山坡草一样顽强生活的农民,是他们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是他们推动着家乡的发展,正如包永庄先生所说“染绿了世界的是小草,而不是大树。

    小说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叙述,也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双喜相亲就已将当时的社会背景、主流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双喜与丑妹结婚时清一色的红宝书、纪念章礼品堆满了炕,以致新人无处下手落脚,以及清一色带有政治味的祝贺词,恐怕有史以来只有那个特殊的年代才会有。

    《山坡草》优美的语言也为小说增色不少,尤其方言俚语、山歌、小调、酒曲、谚语和歇后语在人物对话中的巧妙运用,为突出小说描写的地域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深情的故土,可爱的乡亲,漫山遍野的青青草,就像一幅载着如歌岁月的绚丽画卷,鲜亮的色彩在绚烂的画图上跃动着,化成一个个飞舞的精灵;又像一首悠长的歌谣,飘过故乡顶上的白云,带着童年的梦想,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