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龙平:政务公众号就是移动的民生服务

09.11.2014  11:17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9月10日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积极运用即时通信工具开展政务信息服务工作。积极鼓励县级以上教育、公安、民政、社保、环保、交通、卫生、工商、食药监、旅游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开设政务公众账号,力争今年年底,政务公众账号达到6万个。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中离不开的工具。一些媒体和企业通过微信公众号,建立起与用户互联沟通的庞大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显著提升。然而一些政府机构在政务信息服务和传播方面,却起步较慢,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今国家明确要求各地职能部门建立政务公众账号,这犹如一支强行针,促进了政务信息的高效公开。

    通过新媒体来进行政务信息的咨询、发布、办理等事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这一点上政务微博目前就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如今一些职能部门的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权威信息发布、问题咨询、及时辟谣的主要平台,这在政府信息公开、有效打击谣言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之相比,政务微信的比例则少之又少。

    据悉目前中国的政务微博已经达到25万,而政务微信公共账号仅有6千。之所以要推广政务微信的服务力度和范围,主要是因为在实际的服务效果方面,政务微信的作用要大于政务微博。政务微信除了具备发布信息功能之外,还有其它更个性化的功能。

    首先,相对于政务微博的公开传播,政务微信更有私密性。微信点对点的互动方式,更有利于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结局某个人具体的实际问题。比如“平安北京”的微信便民服务平台,就可以实时查询到机动车、驾驶员的违章记录,这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政务微信这样一对一双向性、私密性的方式,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互动性效果更好。

    其次,政务微信受众的本地属性较高,可以直接解决本地居民关心的事情。粉丝也更加真实,因为相比于微博粉丝中有很多“僵尸粉”,微信用户由于和手机、QQ等用户终端紧密绑定,粉丝的“质量”更高,受众更真实可靠,传播也就更有效。

    除此之外,政务微信在地震救援、突发事件处理等发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微信的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还有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这也能极大丰富政务微信的传播效果。微信依附在手机上,不受空间的限制,人们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都能了解查询到更加实用的信息,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微信的功能还有很多,如何更好地利用到政务上,也值得相关部门大胆创新地去探索。

    但发展政务微信并不意味着放松对政务微博的管理,网信办的通知明确指出:区分政务公众账号与政务微博的功能定位,实施“双微”联动、协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尝试将微博、微信打通运营,实现“双微合璧”,让这两种不同的自媒体形式达到有机统一,让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与政务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

    无论是政务微博还是政务微信,它们存在的价值都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它们都是在新媒体中,政府对外服务的窗口。居民通过“这扇窗口”在政府相关部门办事,其办事效率和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到政府部门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因此通过政务微博和微信,加强政务信息公开,给群众提供便利,是政府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乾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