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春天放飞——定西安定区春耕生产工作见闻
通讯员 曹应森
时下,正值春耕大忙季节,在陇中广袤的田野里、醉人春风里,处处是农机作业、农民劳作、农技员传“经”授“宝”、干群合力忙春耕的动人场面,勤劳的安定人民精心编织着一年的增收“梦”,书写着一幅幅春耕忙“农”事的恢宏画卷。
“铁牛”欢奔闹春耕
“三月掀春潮,农机闹春耕”。日前,安定区李家堡镇花川村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上,来自全市各县区农机部门负责人现场观摩了该镇花川村利民农机服务队机械化作业演示,他们亲眼见证了农机旋耕、覆膜作业的精彩场面,亲身感受到该区农业机械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度”。
“‘铁牛’欢奔闹春耕。真想不到,利民农机服务队把农机服务工作搞得如此红红火火,与其说是现场观摩,不如说是示范引导,传‘经’授‘宝’。”来自外县的农机部门负责人互相交流着,并不时发出了慨叹。
全市农机作业现场观摩会在李家堡镇花川村举行,还真让该村干部及利民农机服务队成员扬眉吐气,倍受鼓舞。“深耕一寸土,多耐十天旱。机械旋耕让土地松软,底层保墒,庄稼根系吸收营养多,再说,机械化作业技术含量高,覆膜匀称,还减少了人力。”村党支部书记马生荣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逢人便介绍农机作业的益处。
花川村利民农机服务队自2013年成立至今,已拥有各类农机具39台,在春秋农忙季节,农机服务队应群众需求,就驾驶铁“牛”赶大“集”,为老百姓提供农机服务。
宁远镇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块块水平梯田地里有1台大型旋耕机、1台覆膜机,多则十多人,少则五六人,他们自愿组成互助组,施肥、旋耕、杀虫、覆膜、覆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据了解,在农村,像覆膜种植这样的苦力活单靠农户一家一户难以实施,于是一般按自然村农户或三五户、或四五户组织合作互助组开展活动。互助组里有机械的,农机户主不以挣钱为主,要么只向互助组成员收取耗油费用,要么干脆免费提供服务。针对互助组里没有农机的情况,镇村干部协调农机服务队来帮忙,以低于市场价20-25元/亩的价格开展服务。
今年,安定区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着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农机部门新组建农机服务队11个,实行耕、播、防、收专业化服务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设施种植受“青睐”
在内官营镇先锋村设施种植示范区,与全区大部分菜农种植模式不同的是该村彭家庄社的姚林清,他种菜有“绝活”,一个塑料大棚种三茬,一茬香菜,两茬西芹,一个大棚三茬收入近3万元,去年价格低迷,8个棚收入近9万元。
“种大棚蔬菜很划算,尤其种植精细蔬菜收入会更好更可观。”先锋村党支部书记彭世恩谈出了今后的想法,“要向600多座大棚要效益,向‘多茬’种植发展,让大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鲁家沟是该区北部最干旱的乡镇之一,发展设施农业让饱受旱灾之苦的农民看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希望,尝到了发展设施农业的甜头。
“这两年不是遭雹灾就是遭旱灾,要不是有了这些‘聚宝盆’,咱农民连日子也难过,再不要说一年还有三四万元的收入。”该镇将台村现代农业示范区种植大户李翠萍感慨万千。鲁家沟镇搞易地扶贫搬迁,为有发展能力的搬迁农户每户提供1-2个钢架塑料大棚,组织开展设施蔬菜种植。李翠萍夫妇便率先种植大棚辣子,3亩土地年收益4万元左右。
望着叶片硕大,满是盛开鲜花的大棚草莓时,李翠萍满脸绽放灿烂的笑容,“大棚种植草莓的试验要是成功的话,今后就要把大棚改造成暖棚,多种几棚草莓,多赚钱。”李翠萍信心十足。今后,她计划利用设施技术,尝试种植四季鲜花,让示范园里果实累累,花香四溢,由销售蔬菜向销售果蔬、销售鲜花转变。
近年来,安定区把推广设施技术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连续4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700多万元,累计建设日光温室4300多亩、塑料大棚8000多亩。今年,该区依托建设1000座钢拱架塑料大棚和200座日光温室,大力推广组装式轻简化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建造技术应用,提高蔬菜产业的设施化程度。
“科技保姆”传“经”忙
走进李家堡镇万亩黑色全膜马铃薯示范区,新覆盖的黑色地膜在阳光地照射下闪闪发光、格外耀眼,膜下的颗颗露珠晶莹剔透、摇摇欲滴。区农技中心农艺师赵伟涛和镇上下派的包村干部一起耐心细致地指导当地群众开展春耕顶凌覆膜工作。
“农民种庄稼,以前‘靠老天’,现在‘靠科技’,‘黑色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良种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综合实用技术是马铃薯增产的关键,要给老百姓讲清楚,说明白,马虎不得。”赵伟涛郑重地说。
“‘田秀才’,我想搞地膜种植小杂粮,一亩地下多少种子,什么时间下种好,适合配施啥肥料?”,“要搞地膜种植小杂粮,这是个好事情,电话里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你等着,过一阵子我过来帮你解难题好吗?”在接受采访时,赵伟涛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大多是向这位“田秀才”咨询农业方面相关技术的。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学种植技术,而农民对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了解得不深,掌握得不够。针对这一实际,区农业部门组织开展农技下乡服务活动,抽调67名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社,集中会诊“疑难杂症”,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指教,解决群众在耕地、播种、施肥、覆膜、病虫防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讲解农资信息、新品种推广、机械耕种等方面的知识。“农民点菜,科技人员下厨”,一道道科技大餐摆在了群众的“春耕餐桌上”,让老百姓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洮水汩汩润旱塬
问渠哪得清如许?引得洮水润旱塬。安定区引洮工程于2014年12月28日正式通水试运行,让18万城区居民和农村3.6万户16.2万人吃上了洮河水。
“睡梦里都梦见吃上了洮河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现在啊,好光景就在眼前了,家里用的是洮河水,地里也灌上了清凌凌的洮河水,听着水流‘汩汩’声,咱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鲁家沟镇南川村3社村民刘建成和家人望着渠里的洮河水流进自家田地时,高兴地合不拢嘴。夫妇俩商量着,今年要尝试种植几亩露天蔬菜,今后要多向设施种植发展,他们增收致富的信心很足,干劲很大。
该镇自3月9日开始灌溉以来,包括将台、南川、小岔口、太平4个村2000亩农田已经灌溉,当年灌溉面积将达到5000多亩。谈及今后的发展愿景,该镇党委书记朱彦峰早已成竹在胸,要让300亩800座钢架塑料大棚发挥最大效益,采取膜下滴灌工程技术,种植适合本地实际的大棚蔬菜;组织实施田间喷灌技术,让1000亩枸杞种植示范园和3000亩优质高效脱毒马铃薯种植及田间管理发挥示范效应;实施好土地整理项目,让全镇1.6万亩的旱川地变成水浇地,大力发展林果业和设施农业,让全镇3000户1.2万人人均1.3亩水浇地,人均4座棚收入逾2万元。
春节过后,全区抢抓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试运行的有利机遇,认真组织实施洮河水春灌工作,应灌溉面积8.4万亩,已灌溉面积5600亩,春灌工作仍在进行中。
就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好洮河水,该区妙笔挥写美画卷,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全力扩大精细蔬菜种植面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富民多元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