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引擎” 助推攻坚战——甘肃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回眸

23.10.2014  11:09

 打造“新引擎” 助推攻坚战

  ——我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回眸(中篇)

  本报记者宋振峰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

  但是,过去一些扶贫项目却存在“扶强难扶弱”“垒大户”等问题,造成一些地方“年年扶贫年年穷”。

  怎样才能“真扶贫、扶真贫”?

  “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以来,我省在创新精准化扶贫政策的同时,破解农民“贷款难、贷款贵”这一制约贫困群众增收的突出瓶颈,“找准穷人、抓住穷根”,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加速脱贫致富的“直通车

  在临洮县政府小会议室里,挂着两幅特殊的地图——2014年临洮县《产业示范村分布示意图》《产业潜力村分布示意图》。

  地图上,临洮县每个村子都标记有形形色色的图形符号。有的画的是牛、羊、鸡;有的画的是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瓜果;有的画的是花卉、苗木……

  这些图形符号,是每个村子产业发展的着力点。现在,在临洮县,扶贫开发工作一改过去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按图索骥,哪个村子发展啥产业一目了然。

  临洮的努力,正是我省扶贫攻坚“剑指”的方向。

  今年以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谁是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何在”“如何针对性帮扶”等问题,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做到扶贫对象、扶贫目标、扶贫任务、扶贫措施和扶贫责任的精准。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我省展开全面摸底调查,以2013年底统计数字为基数,对全省6220个贫困村、552万贫困人口,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村和贫困户有效识别出来。同时,开展“乡有册、村有簿、户有档、人有卡”的建档立卡工作,做到精确识别到户、全面登记造册、逐户建档立卡。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后,就要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帮扶。过去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

  为了推动扶贫工作方式由过去的“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确保扶贫资源真正落到贫困户,我省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行产业发展扶持到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效益到户、教育扶持政策安排到户、危房改造资金直补到户,实现对扶贫资源的精确配置和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扶持。

  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离不开精准管理的支持。我省将以甘肃扶贫信息网络为依托,建立上联“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下接贫困县、乡、村的“一平台、两系统”扶贫对象动态化信息管理体系,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准确掌握脱贫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

  在此基础上,我省进一步完善对各地各部门扶贫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全面建立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奖惩机制,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省里将建立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查询、项目跟踪、资金监管、意见反映、举报投诉等实时监测考核机制,加强对扶贫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测,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打造资金筹措的“新引擎

  康乐县苏集镇苏集村村民王国雄,如今“人生头一回”养起了羊。

  有这样的动力,原因正是他的身边有了“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日子一直过得很难肠的王国雄,以前就想养羊,但“没本钱”。“怎么没想过到银行贷款,可咱这么困难,谁会给我抵押担保?”他说。

  “现在,不需要抵押,只需找3户人签字担保,头天申请,第3天钱就拿到手了,真是想都不敢想!”他告诉记者。

  从破解贫困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这个“老大难”入手,临夏州在贫困村建立起了村级产业发展资金互助社,帮助农户发展富民产业。

  临夏州这一扶贫手段的创新,是我省健全和完善金融扶贫机制的一个缩影。

  “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以来,我省深刻地认识到,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金融的“盲区”。强化金融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扶贫开发的关键所在,也是创新扶贫开发投入机制的核心内容。

  我省积极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稳步增长办法。今年省级财政对58个贫困县均衡性转移支付达153亿元、增幅高出非片区县3个百分点,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达到11.5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

  仅靠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难以满足扶贫攻坚资金需要。我省将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有机结合,大胆创新金融扶贫政策、模式、产品和服务,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延伸服务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强化金融服务,为解决最贫困乡村、最贫困群体、最迫切问题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目前,我省构建起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协调配合,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协作,民间资金等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保障体系。形成了开发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互助性金融、公益性金融、混合性金融“五种模式”,以及支持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设施蔬菜和草食畜牧业贷款、“中和农信”公益性小额信贷等“十二种类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走在了全国前列。

  我省强化了政策性金融。去年,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扶贫开发战略合作协议,议定未来5年国开行为我省投放扶贫开发贷款800亿元,实现融资总量不低于1000亿元,主要用于贫困地区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省里还组建了甘肃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和易地扶贫搬迁投资公司,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引导贷款、扩大市场融资的杠杆作用,引导贷款投向,扩大融资规模。

  我省还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加快服务网点布局,加快推进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等工作。目前,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机构网点已实现县域全覆盖,甘肃银行、兰州银行正在加快推进县域机构网点建设。农村信用社服务网点已实现乡镇全覆盖,并进一步向行政村延伸,目前已建成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点2505个,使得以前城里人才能用到的ATM机、POS机,现在走进了大山深处。

  同时,我省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等金融服务机构,安排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1000个,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亿元。

  据了解,目前,全省涉农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达到50多种,面向贫困地区的小额贷款产品达到20多种,以贫困户为主要贷款对象的扶贫贴息贷款产品达到10种以上。

  截至2013年底,全省各类扶贫到户贷款达618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三成。今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贷款增加395亿元,高于全省平均贷款增速3.9个百分点。不断扩大的资金投放量,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农户、相关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困难,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和贫困群众持续快速增收。

甘肃公安机关严打经济犯罪 挽回经济损失33.6亿元
  中新网兰州5月14日电 (记者 徐雪)“2021年以来,全省共受理经济犯罪案件4440起,立案3121起,破案2264起,移送起诉3486人,挽回经济损失33.甘肃新闻
甘肃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 守护民众救命钱
   甘肃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 守护民众看甘肃新闻
甘肃高院探索构建传统文化知识保护体系 涉敦煌文化等
  中新网兰州4月21日电 (记者 徐雪)“今年,甘肃新闻
甘肃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启航 助推法治政府监督机制建设
  中新网兰州4月20日电 (记者 徐雪)“行政复甘肃新闻
甘肃整治网络黑灰产和网络乱象 侦破案件逾2000起
   甘肃整治网络黑灰产和网络乱象 侦破违法犯罪案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