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抱团聚“合”力 奔向致富路

13.11.2019  09:31
原标题:抱团聚“”力  奔向致富路

一大早,在合作市那吾镇更知地村兴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里,村民安代加娴熟地给牦牛挤完奶,将牛群赶往牧场……

4年前,因缺乏劳动力、没有经济来源,安代加一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她在合作社打工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的劳务收入。而且,因为入股合作社,年底还有分红。

安代加的变化,是甘南州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甘南州养殖、种植、旅游等各类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从单一生产环节到产销一体联合经营、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到以村为主再到跨区域联合,“合作之花”在甘南大地竞相绽放,已发展成为助推精准脱贫、辐射带动藏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利益相联 敲开“致富门

日前,在兴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院内,村民们忙着搬运草料、清扫圈舍,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我们家的草场、耕地和牦牛全部折股量化到合作社了,省时省力,比自家散养、耕种划算得多。”村民更桑高兴地说。

更知地村属于半农半牧区,以前村民经济来源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再加上农闲时节到建筑工地打零工,一年到头收入甚微。2012年兴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全村18户村民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合作社按照7∶3的比例进行分红,即70%的收入分给入社的村民,30%用于合作社的基础设施改善、扩大经营等。

“这种‘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改变了过去每家每户分散单干的生产方式,将农牧户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家利益联动起来,共同参与到集体化、规模化经营中,共同致富奔小康。”兴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监事会成员尕藏安子告诉记者,合作社将更知地村的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吸纳入社,而且在入股和分红等方面都有倾斜照顾政策,一方面增加贫困户的分红收入,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拓宽他们稳定增收的渠道。

专业合作社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抓手,织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有效地促脱贫、防返贫,将这一“短板”变成“跳板”。

甘南州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在资金分配上,将补助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金入股合作社;在帮带措施上,建立了“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劳务联结”等多种联结方式;在监管措施上,由州农牧局和农牧民合作社签订责任书,之后合作社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州、县农牧部门跟踪检查和评价考核,及时清理带动能力弱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州共成立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的合作社900多个,带动贫困户10400户42100人。

市场联结 搭起“过河桥

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牧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更好地搭起这座“过河桥”?

以市场定产业、做好产销对接、提供相关服务——舟曲县东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村选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据谢村选介绍,东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初期,他专门用半年的时间在山东、江苏等地调研市场,最终确定了发展从岭藏鸡养殖业的思路。

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谢村选意识到,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他在2017年成立了舟曲县东盛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网富时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为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合作社还搭建从岭藏鸡孵化育雏、养殖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一体化的服务链条,保证了从岭藏鸡的品质和销量。

近两年来,东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通过向贫困户发放鸡苗、统一收购、代养代销等方式,共带动全县4436户贫困户养鸡脱贫致富,分红达280万元以上。

一家一户闯市场非常难,很多群众缺乏市场意识和市场信息,总是跑在了市场行情的后面,遇到资金、技术难题也无法解决,专业合作社正好能弥补这些短板。”谢村选说。

与谢村选相似,迭部县益哇镇纳家村石门原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赛闹次日,也是个关注市场的“有心人”。

纳家村虽然地处迭部县扎尕那景区的山门,村民们却一直“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近年来,迭部县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村庄找准当地的旅游特色,发展乡村旅游。2015年,在迭部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赛闹次日发起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充分争取各项惠民政策的支持和金融扶持,在村集体荒坡地里盖起了石门原生态民宿酒店。目前,全村42户村民已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去年,合作社经营纯利润69万元,除去还贷款、酒店维修、增添设备等花费,村民们共收获了20万元的分红。

纳家村二社建档立卡贫困户次如布去年一直在石门原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的酒店上班。她说:“大伙儿选赛闹次日当致富带头人,是选对了!他在我们村里威信很高,而且还有本事、懂政策。这几年,他把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请了回来,发动大家在网络上搞营销,在酒店服务上提质量搞创新,我们现在每逢节假日都是客满。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搭建了农户、市场、企业之间的“富民金桥”。通过这座桥梁,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连到了一起,农户与市场、企业有效对接起来了。

科技助推 配上“加速器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如何助力农业现代化路子走得更稳、步子迈得更开?科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9月中旬,记者在迭部县电尕镇更古村高原富民专业合作社采访时看到,羊肚菌基地里一垄垄土箱规划有序,一个个呈褐皱网状的羊肚菌已破土而出。距离羊肚菌基地不远处,是当地村民的37座蔬菜大棚,棚内各种蔬菜青翠鲜嫩、长势喜人。

我们的羊肚菌基地共有130亩,以前这些地里种青稞,每亩收入仅有三四百元。今年建成羊肚菌基地,根据市场价初步预测,每亩收入在两万元左右。”高原富民合作社负责人尕让交说,合作社去年引入了龙头企业甘南舟曲天河菌业科技公司,由龙头企业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提供科技服务,并以较为稳定的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合作社则负责组织当地村民参加技能培训、来基地务工等。

据介绍,除了经营羊肚菌基地外,合作社还和省农科院辣椒、土豆育种专家进行对接,积极为村民们的蔬菜大棚引进和推广农业科研新品种、新技术,提供技术帮扶。前不久,合作社与菜农签订了保销协议,确保菜农旱涝保收、“只赚不赔”。

合作社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政策的引导和科技的推动。”迭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红霞介绍,为更好地打造科技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县里今年计划扶持一些果蔬保鲜冷库等设备,通过科技手段,运用冷链物流等方式,让蔬菜反季节销售,增强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综合效应,进一步促进农业升级、合作社增效和农民增收。另外,县里还在实施星级示范社评定等工作,鼓励合作社朝着科技性、专业性、较强带动性等方向发展。

近日,记者在临潭县洮滨镇朱旗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见到了住在“三层小洋楼”里的无土栽培草莓。据科技人员介绍,将草莓种植在3层支架上,支架呈梯形下大上小,可以让每一层草莓都能充分享受阳光。“按照传统的土壤栽培方式,1亩地可栽种6000多株草莓苗,采用立体种植后,1亩可以种8000多株,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0%左右。

由于地处大山深处,朱旗村经济基础薄弱,2018年以前是集体经济为零收入的“空壳村”。去年以来,甘南州发改委和临潭县共同投资,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休闲采摘园区,修建了自动恒温、恒湿,自动喷淋、排风,自动施肥、全电子智能控制、无土栽培的蔬菜大棚,主打草莓、圣女果、奶油生菜、紫油菜等5类反季品种。今年以来村集体收益达到3万元,带动贫困群众收益2万元。

握指成拳” 联合谋发展

毫无疑问,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群众搞生产、带动产业促脱贫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遭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

截至去年年底,甘南州共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978个,贫困村实现合作社全覆盖。

合作社组建起来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新组建的合作社负责人管理能力和经营经验跟不上市场需求,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运转水平较低,带动社员致富的能力偏弱。

怎么办?一根手指容易折,十指牢牢抱成拳,合作社之间联合发展迫在眉睫。在这方面,甘南州临潭县洮滨镇进行了有益实践。

站在临潭县洮滨镇的千亩高原蔬菜基地放眼望去,成规模的西兰花、上海青、西葫芦菜地绿浪翻卷,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希望。

基地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发展模式,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以附近3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桥梁,发动农户将土地向基地入股,整合土地资源,发展蔬菜产业,农户既有劳务收入也有入股分红,激发出更大的生产积极性。

洮滨镇常旗村的吕小林家的6亩地,全部流转给了蔬菜基地经营。他告诉记者:“我每天步行10分钟就到田里,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

千亩的蔬菜基地,每天都需要大量工人劳作。和吕小林一样,很多当地村民都在基地上班,成为领工资种地的产业农民。

洮滨镇群众长期以来的传统发展模式以种植药材为主,可近年来受市场价格波动、地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低端种植让群众面临增收瓶颈。比如去年,1亩药材种植成本约2000元,可年底1亩药材收入却跌到了1700元。”洮滨镇镇长吴玉平说。

为了改善“谷贱伤农”的难题,洮滨镇在帮扶单位甘南州发改委的帮助下,引进临潭县西正开农业公司,由西正开公司牵头流转了常旗、总寨、高堡3个村的600亩土地,另外组织这3个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流转了1000亩地,共同打造高原蔬菜基地。

吕松强是常旗村新康农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共有46户社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

虽然去年我们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一直是我们比较着急的事。”吕松强说,“我们的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规模也很小,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确实有困难。目前,我们和临近村的乡情、洮水情两个合作社,分别和西正开公司签订了协议,种植的蔬菜由西正开公司实行市场保护价收购,选种、施肥、除虫等技术服务也由他们负责,这为农户稳定增收上了一道‘保险’、吃上了‘定心丸’”。

据了解,临潭县计划将这一模式向洮滨镇其他8个村子推广,同时在镇里建造一座5000吨优质果蔬气调库冷藏库。届时,企业、合作社、冷链物流等这些现代农业发展的“标配”会在洮滨镇一一配齐,全镇6000多亩土地都将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

走上“抱团致富”路,“”出幸福新生活,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引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甘南各族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这种‘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解决了四方面的问题——合作社联合发展增强了带动力、农户“三变”改革股金找到了出路、龙头企业有了高质量的产业来源、政府有了推动产业扶贫最佳载体。”甘南州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新平表示,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聚焦“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培育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同时鼓励引导带动层次低、规模小、实力弱的合作社走联合发展的路子,提升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建设现代农牧业的中坚力量。

记者手记

合聚力量 大有作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锦涛

在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为支撑。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助推产业扶贫的有益形式之一。

正因看到了这一点,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甘南州,近年来大力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积极引导和支持合作社规范发展。在合作社的主体带动下,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了,生产规模和产能提升了,市场联结机制建立起来了,农牧民的钱包越来越鼓了,已成为大美高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实践证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产业扶贫、辐射带动藏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