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潮涌动 双创热情迸发 ——甘肃省工商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综述

16.01.2016  01:21

  时间如沙,捻指而过。

  2015年,是甘肃实施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二年。

  2月初,甘肃在西北五省区率先颁发了第一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

  6月1日,甘肃全面推行“三证合一”改革;9月30日,全面实施“一照一码”改革。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共发出“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29609份,每天平均办理近700个。

  “宽进严管”“放管结合”的原则在改革中科学体现——“宽进”让政策红利不断发酵,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持续升温,让民间投资活力迸发;“严管”则着力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法治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引领下,商事制度改革正以最具效率的方式,降低着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改变着当下的陇原经济构造。

从“面对面”向“键对键”转变

  2015年是甘肃省工商系统的“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按照“法治工商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的建设目标,省工商局不断强化工作统筹,落实简政放权各项措施,全面促进了注册登记便利化。目前,全省系统已全部落实国务院决定的134项前置改为后置的审批项目。省工商局制定出台了《关于企业登记事权调整的通知》,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省级机关登记的企业外,登记权限全部下放到市县工商机关。下放了冠“甘肃省”字样企业名称登记管辖权,进一步强化属地登记和属地监管。积极推进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自主开发“企业名称自助查询系统”,实现了结构化数据全程电子化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电子化流转正在积极有序推进,力求尽快实现“面对面”办理模式向“键对键”办理模式的转变。从4月1日起,实行全省《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含变更通知书)在市州或县区级工商机关就近属地领取工作制。

  同时,甘肃也是全面实行“三证合一”的全国第二个省份。自去年6月1日开始,全省已发出“一照一码”营业执照29609份(含设立变更换照),平均每个工作日发照695份。全省严格落实“一审一核”制,办证时限由15-3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内,三分之一的企业可在当天办结设立登记。

  以改革为契机,全省工商系统认真落实“三张清单一张网”管理制度,完成了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梳理汇总工作,共整合清理行政权力301项,公共服务事项11项,责任事项2103项,追责情形2636项。同时,全面清理行政许可及行政备案管理事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6项,目前只保留了17项,并将2001年以来清理的84项行政审批事项及执法主体向社会公示。

从“信息孤岛”向一体化监管平台转变

  甘肃省工商局局长郭承录指出,对于违法违规市场主体的不查处,就是对守法守规企业的打击;市场监管就是要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严管”也是促发展。

  立足信息化长远发展和商事制度改革需要,省工商局制定印发《关于开展“信息化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运行”的“四统一”原则,切实增强“大数据”应用水平,努力建设以落实商事制度改革为要求,以信息公示平台为纽带,内联总局和市县工商机关,外联其他相关部门,归集整合各类监管执法资源,适应统一市场监管需要、信息通畅、流转高效的一体化市场监管业务平台。为此,省工商局建立起了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建成运行了以年报系统、异常名录管理系统、抽查检查系统等为支撑的“甘肃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于去年10月1日正式与全国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网上线。截至目前,已公示市场主体信息数据197万条、工商部门行政处罚信息1363条,社会查询和访问点击量达2500多万人次。

  信息共享可以帮助各行政部门提高监管效率,而实现联合惩戒,是推动信用监管的关键。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省工商局建立了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主动推进部门间的联动响应、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机制,完成了与17个省直部门单位市场主体信息的互联互通。

  去年11月下旬,省发改委、省工商局等38部门转发了《关于印发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工作协调推进会召开在即,“全省一张网”和“全国一张网”建设的进军号全面吹响。截至去年11月底,各部门已交换共享信息280.9万条,其中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214条、不良信贷信息3922条、行政许可信息78.3万条,对13415户企业的出资信息进行了随机抽查,已有1458户企业因公示信息不实被列入到经营异常名录。全面推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示制度。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应在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1973件,已公示1659件,公示率为84.09%。

  同时,省工商局研究制定了《甘肃省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甘肃省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暂行办法》。作为全国首个全面实行抽查制的省份,省局于今年5月1日制定出台《甘肃省市场主体抽查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将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和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抽查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以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为核心、以投诉举报为补充的新型市场监管方式。目前,已开展不定向抽查64697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6.78万户,标记经营异常状态53.37万户。

从“盆景”向“森林”转变

  既要让非公经济顶天立地,更要让它们铺天盖地。商事制度改革,让非公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省工商局先后提请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见》三份文件,初步构建起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和组织领导机制,为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到2016年底非公经济占到“半壁江山”的目标打造了政策骨架。

  去年10月下旬,省工商局会同省财政厅和甘肃银行联合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采取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企业提供“互助担保金”,银行发放贷款的方式,组建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池”,撬动银行放大贷款,有效缓解了制约非公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小微企业互助担保贷款金额最高为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为5年。全省第一批贷款已于去年11月26日发放到位,共发放贷款8.58亿元,有142户小微企业享受到了这项政策红利。截至目前,全省申报小微企业互助贷款的企业有2530户,工商部门完成初审2091户,甘肃银行正在进行贷前调查的1011户,已完成贷前调查并达成贷款意向的企业514户,拟发放贷款24.91亿元,这项工作在全国属首创。

  改革红利让市场主体共享,政策措施让双创热情迸发。作为政府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商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使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去年1—12月,全省新增市场主体23.78万户、注册资金3273.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6%,0.35%,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840户企业;截至12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28.03万户,注册资金达到1.82万亿元,其中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19万多户,增加17.36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从业人员达370.35万人。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地方税收187.7亿元,同比增长4.86%,占全省地方税收总额的51.75%;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新增就业64.5788万人,同比增长22.99%。去年1月至8月,非公企业出口202.62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1%。

  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商事制度改革特别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委书记王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省委常委、副省长李荣灿分别作出批示,并予高度评价。

  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甘肃省工商系统通过对以往管理模式的“颠覆性”革命,让商事制度改革在陇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在向既定的战略目标昂首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