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组合拳”全面出击 甘肃省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0.10.2015  11:57

    原标题: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桃红柳绿,春天的陇原大地上,人们纷纷谋划今年的收成。

    全面深化改革次年,我省行政审批、非公经济发展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去年,全省出台重要改革方案100项,各方面完成年度改革工作任务309项,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改革“组合拳”让越来越多的人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行政审批办结时限平均缩短30%

    许多创业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开公司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至少需要到工商、质监和税务等机构跑8趟,还要填写多达166个数据项,耗时30天左右。

    要想激发市场活力,松开绑在市场的“绳索”势在必行。

    今年2月初,西北地区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在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工商局政务大厅正式诞生。

    所谓“三证合一”改革,即创业者想开公司、办企业,只需将一张表格提交给工商部门,由工商、质监、国税、地税部门并联审批,最终将市场主体创设所需的3个证合并为1个证,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张报表填报、一套资料、一个执照”的办理流程,办理时限也由原来的30天左右缩短至3天时间。

    类似审批周期从30天到3天的转变,在我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还有很多。去年以来,我省按照简政放权与市场监管结合的原则,先后分三批取消、调整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85项,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幅达到50.4%。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普遍实行减要件、减程序、减环节和压审批时限的“三减一压”措施,使得群众平均办结时限缩短30%以上。

    财政保障和投融资状况大为改善

    太阳刚刚升起,兰州市城关区国税局办税大厅服务窗口前已经排起了长队。

    刘丽平是兰州西利物流有限公司的办税员。“营改增”后,按照该公司上年度销售收入估算,全年税负可减少10万元左右。她高兴地说:“‘营改增’后,我们公司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营改增’以来我们比之前同期少缴了138万多元的税款,改革释放的红利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山丹县铁骑物流公司财务人员说。

    事实上,税负发生变化的不仅是这两家企业。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2.63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减轻税负10.3亿元。

    经济体制改革还使得省、市、县全部向社会公开了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数据显示,全省“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30%,省级财政专项数量进一步精简,由原来的500多项整合压减到227项。

    涉农资金管理方面也有新突破。我省通过整合资金,规范支付等方式,探索形成了开发性金融等5种金融服务模式,创造性地推出50多个惠农金融产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513家,村镇银行发展到16家,面向贫困地区的小额贷款产品达到30多种,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141.87多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农户贷款达1858.73亿元,增长25.14%。

     国企改革和非公经济改革同步提速

    去年以来,我省不断为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加油助力。从资源配置、金融支持、权益保障等方面出台30条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省级推出首批100个引入非公资本投资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项目。省股权交易中心积极服务中小微企业,吸引1500家企业挂牌,成为西北地区发展最快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

    而不断深入的商事制度改革更为市场主体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我省从去年3月份开始,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经营场所“一址多照”,有113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全部改为后置审批事项,促进了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市场主体达到111.2万户,其中3-12月新增市场主体17.96万户、新增注册资本金2796.8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6.50%和81.07%。

    我省在继续加快公司制改造和产权多元化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研究出台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及19项配套制度,制订了5户企业“一企一策”试点改革方案,探索推进省属企业分类监管,有序推挤省直部门管理企业改制脱钩。

    去年以来,我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多项举措居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国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采取多级联动方式,对市场主体进行信用分类抽查监管,率先在全国投入运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省74.6的企业在统一的平台公示年报信息,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成为西部第一个科技创新实验区。(记者 伏润之 实习生 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