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进干部作风 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
两千多年前,有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理政,孔子讲了三点:足食,足兵,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孔子的回答,至今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而政府公信力来源于民众的信任。政府公信力是一种软实力,它反映着民主、服务、效率和法治的水准,是比“足食、足兵”更重要的力量。信任危机,是最深刻的危机,而信任的力量,正维系于我们每一名干部点点滴滴的修为、见微知著的作风之上。干部的作风,就是党和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各种消极腐朽思想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少数干部理想信念淡化,作风不正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党和政府在加强作风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一些干部依然存在庸、懒、散、慢、混、卡等作风顽疾,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尽管这只是个别的现象,但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破坏,对党群、干群关系的损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而在少数干部身上存在的各种作风问题,如果得不到纠正,也会成为一种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的倾向。既影响事业的进步,又毁了自己,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消减了政府公信力。
干部作风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改革发展事业兴衰成败。广大干部只有以过硬的政治作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赖。因此,必须把干部作风建设落到实处。要大力倡导“想干事的,一线就是阵地;能干事的,基层就是舞台”。让干部做出更多改变,来重塑公信力与凝聚社会信心。这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之计。
一要紧抓学习,建立知行合一的学习型干部队伍。要以硬性的规章制度推动学习,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问题症结,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促使每一位干部加强作风建设,进步提高。
二要严格问责,将制度执行落到实处。要严格执行问责制度,按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领导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热衷于应酬关系,对上应付领导,对下糊弄群众,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问题要有权必有责,有责必追究。要筑牢底线讲纪律,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问题,具体规定领导干部新闻报道、消除文山会海、领导干部参加会议活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精简会议,压缩报道篇幅,减少送往迎来活动,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加快发展的正事上来。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三要公开承诺,接受监督树形象。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干部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群众评价干部作风好不好,视角是全方位的。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开放环境下,信息技术发达、民众权利意识、监督意识、表达意识大大提高,社会越来越公开、透明,干部作风上的任何一点瑕疵,都容易被放在放大镜下检视、放到互联网上传播,给政府公信力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没有过硬的作风,很难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监督越来越广泛、到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作为党员干部,忠诚是第一品质,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章党纪党规,自觉建立诚信清单和诚信档案。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法纪面前过得硬,做遵纪守法、清正廉明的模范。
大力开展各级干部作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新任务、新使命需要有新面貌、新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要求,干部是关键、作风是保证,唯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才能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