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薄”绽放乡村教育活力——“全面改薄”项目甘肃推进记

25.11.2015  10:15

立冬后,晨风烈,寒霜浓。

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一行于11月9日清晨驱车,沿着西北典型的乡间小路颠簸前行。道路两侧或农家平房错落,或农田草垛星罗,更多的是收成之后黄褐色的静默,以及田边地头寒风中浓霜下摇曳的杂草。

这条路,通向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乡中心小学。学校距县城30公里,坐落在山野深处。在一墙之隔的校园里,没有破败、少了枯色,琅琅书声里,整洁的校园、橘红色的新教学楼、深绿色的草坪、多彩的校园文化墙……更多彰显着生机与活力。

这是记者经过了一个小时的颠簸才抵达的“希望之所”。3年前这里曾是全县最差的农村小学,2014年学校改迁新址后,一跃成为当地条件最好的农村小学。

会宁教育人口中的“最好”,是投入近1200万元建成的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餐厅各一栋,配套锅炉房、厕所,同时购置音体器材、“班班通”,建设包括梦想中心在内的各种功能室等为一体的寄宿制学校。校长田鹏告诉记者:“几年前,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再加上校舍破旧、师资力量薄弱,不断有学生因进城读书而流失,那时候学校不过130多个学生……而现在,学校已有6个教学班,207名学生,24名教职工。

这些都是‘全面改薄’带来的巨变,丁家沟乡中心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会宁县教育局党委书记汪自仁说。

所谓“全面改薄”工程,是2014年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的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遵循保基本、兜住底、促公平的原则,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用5年时间投入1750亿元聚焦贫困地区,使那里的义务教育学校都能基本达标。随后,为落实该项目,三部委相继联合出台文件,制订了实施方案及20项底线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仅会宁县,2014年国家就拨付8700万元,当地政府配套出资2800万元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截至目前,国家投资7300万元,县政府配套出资2600万元,两年总计超过两亿元用于‘全面改薄’,有效解决了这里农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发展问题。”汪自仁告诉记者。

如果说,教育大县会宁“全面改薄”本就需要大投入,那么,对于民族地区的教学点,甘肃同样舍得花钱,“”得有效。

11月10日,记者团再次经历一个半小时的跋涉,来到位于马牙雪山深处海拔3400米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代乾教学点。

这是一个牧区寄宿制加授藏语文教学点,其前身是半日制马背小学,方圆8公里内的适龄牧民子弟都会到这里上学。现有12名学生全部为少数民族,分布在3个年级的3个教学班,其中一个班只有一个藏族女孩,每天的课,教师都是“一对一”指导。

这个教学点的4名教师,一名英语教师是汉族,其他3名教师都是藏族。其中还有“陇原最美乡村教师”张拉毛东智!

张拉毛东智在这里教书已经28年了。他告诉记者,这里一年内平均无霜期只有72天,捡牛粪、烧煤炉是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一。自从“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之后,学校有了小型锅炉,教室、宿舍不仅暖和还很卫生,有时候学生家长周末也会来学校陪孩子住。

在这里,学生虽少,同样也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借助多媒体“一对一”学习。同时,学生上学全免费,学习藏语、汉语,也学习英文。每年国家和县区共同补助每个学生1500元,远高于其他地方。

像这样学生少的教学点或学校,甘肃还有许多,仅10人以下的学校就有3143所。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就曾郑重表示:孩子再少,政府也要用有限的资金补充所需,保证教育质量。

当然,“改薄”不仅仅是投钱,还要“缺什么补什么”。为此,天祝县根据当地实际,在62所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实施了“温暖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安装小型锅炉代替煤炉等。

天祝县副县长康金莲表示,县财政每年收入28亿元,其中4亿元投入教育,仅“全面改薄”项目去年就投入1500万元。“县里还专门拿出100万元民族教育发展基金支持民族教育发展。其中,藏族孩子寄宿补助比汉族孩子高出50%……”康金莲如是说。

正是通过精心组织实施的“全面改薄”项目,甘肃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活动设施、生活设施等基本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作为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清楚地记得“全面改薄”项目的各项数据。他告诉记者,一年多来,甘肃已实施土建项目10838个、设备购置项目2988个,各级财政落实“全面改薄”资金103.17亿元,基本消除了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惠及了全省6493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160万名在校生。

王嘉毅希望依托此项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到2017年,宽带网络覆盖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和17个插花县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班班通’建设覆盖所有班级,让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钱少我们就计算着用,争取不浪费,但绝对不能落下一个孩子。”王嘉毅的这句话,或许正好诠释了甘肃落实“全面改薄”的成效与行动方向!

记者观察

改薄”教育 “垫厚”未来

教育改变民族的未来,特别是当我们看到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看到那些质朴单纯的孩子,在越来越好的学习环境中求学成长,看到那些鲜活向上的生命,在贫苦闭塞的环境中努力奋进,总有一种感动。

因此,记者们深入甘肃农村学校采访的行程,总是在大家的“拖延”中不断拉长,我们总希望更多地走进不同班级、学生宿舍,走近孩子、教师,深入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生活状态。

在丁家沟乡中心小学,记者见到了杨俏,见到了胡银霞……如果没有这所乡村学校,他们或许就要到更远的城里去读书;如果这所学校一直破败不堪,和他们一样的农村孩子,或许与城里孩子的差距就不仅仅是家庭出身那么简单!

而他们没有怨言,眼中却闪着光。

在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道口小学,记者饶有兴趣地看着两个小男孩齐心抬动冒着热气的大餐桶,走向教室;然后孩子们排队打饭,就座尽情享用。虽然只是简单的汤面,却也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在天祝县打柴沟镇金强驿小学,刚刚下过雪的时节,孩子们在改造后的操场上,堆起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雪人,看着拉着手的雪人,看着孩子们奔跑快乐的身影,记者的心里油然生出一种满足和幸福。

教育发展不是钱的事,却一直受困于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投入必不可少,可仅仅投入大量资金是不够的。

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甘肃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看来,这不能成为办不好教育的借口,穷省也要办好教育。因此,我们看到,仅一年多时间,甘肃省“全面改薄”成效喜人,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改薄”工作纳入2015年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并将项目任务列入“工作落实年”考核任务。

为保证每一分钱都落到实处,王嘉毅还向市、县党政一把手写信,与主要领导沟通,争取对“全面改薄”工作的支持。同时,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邀请第三方对资金投入、成效等进行监督、审查、评估。

领导重视的教育举措,自然会呈现出更加积极的发展态势。因此,不管是会宁县还是天祝县,学校的变化,师生感受到的改变,集中体现了甘肃教育“全面改薄”、精准扶贫、“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带给基层学校和农村孩子的实惠,这是暖在心里的惠民工程,也是对未来负责的奠基行动。

教育“改薄”,其实是在夯实基础,“垫厚”民族的未来!


信息来源:中国教师报   韩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