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甘肃着力推进文化产业 改善文化民生打造品牌文化逆势上扬

03.06.2014  21:20

【甘肃省文化建设整改落实贯穿始终】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甘肃省文化厅始终把整改落实贯穿始终,以专项整治和改善文化民生为突破口,对查摆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其中,改善文化民生方面: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季”“千台大戏送农村”“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活动;整合村级文化资源,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牵头组织实施甘肃“乡村舞台”建设;甘肃省所有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和12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启动实施甘肃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通过向“三区”选派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和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的方式,提高“三区”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详情】

【甘肃文化资源普查平台正式上线】

甘肃省文化资源普查活动将于2015年5月结束,现已进入全面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阶段,目前共梳理到18600多项省级以上文化资源,并成功开发了文化资源普查平台,于日前正式上线。查方法依靠自下而上查报线索、由上而下指导采录、上下联动实施普查;依靠文字记录和形象记录并重。分类方法则将甘肃文化资源分为历史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文化、宗教文化等十八类。 【详情】

【“金字招牌”助推甘肃省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自去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甘肃省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金字招牌”为总抓手,多措并举,强化顶层设计、加快主体培育、突出项目建设、加强招商引资、深化体制改革、搭建多种平台,文化产业逆势上扬,保持加速发展态势,为甘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详情】

【历史文化】

*.为客人讲述最""历史:兰州金城文化讲解水平再上新台阶

金城关、国学馆、五泉山、白塔山,再美的风景也需要人文的涵养。再厚重的历史也需要和婉的表达。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不光要有贮立的飞檐、绿瓦,更需要站在一线的文化宣讲员推介兰州的文化软实力,在为远方的客人送上言语的“暖茶”时告知给朋友最有价值的信息。 【详情】

*.天水街亭胡家大庄两村步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日前公布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街亭村、胡家大庄村榜上有名,实现了甘肃省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突破。据了解,街亭村历史悠久,曾于2006年发现了一块乾隆年间有关街亭税收和杜甫文化的汉白玉石碑。胡家大庄村境内有新石器遗址、东汉古墓群、魏晋古新阳县城遗址、唐吐蕃人古墓、宋古墓文物、牛耳观遗址、明清古村落遗址、民国牌坊门、红二十五军渡渭河处、乾隆年间所建道教圣地“清池观”等多处文物古迹,且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传承表演着传统音乐、戏曲和舞蹈。 【详情】

*.王志安:民间研究马家窑文化第一人

研究需要大量远古遗存实物为依据,甘肃是马家窑彩陶分布最多的地方,这也是在甘肃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最大优势。甘肃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西北民族大学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安会长为了研究,创办了马家窑文化博物馆,并通过馆藏文物,研究揭示了马家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艺术源头的文化价值,使博物馆成为研究中国远古文化历史的生动史料馆。它里边展出的几件彩陶在中国独一无二,非常珍贵。 【详情】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甘肃甘南:精心筹备千幅唐卡展 传承藏族悠久文化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内容涉及藏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藏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为保护和传承唐卡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甘南州就启动了千幅唐卡工程,并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甘南州发改委已经批复立项,项目总投资4100多万元。 【详细】

*.甘肃甘南州:5万余名中小学生接受“汉藏双语”教学

普通话对于藏区的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非常陌生,学生们既不会说汉语,也不会写汉字,和其他名族交流都很困难。但是,近年来甘南州大力发展中小学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学生们的汉语言文化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也为他们今后学习更多、更高的文化知识打下了基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四小学党支部书记李康平告诉记者。 【详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在兰州成立

筹备多年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在兰州成立,一批非遗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进入协会理事名单。该协会的成立,为动员甘肃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了平台。近年来,甘肃省非遗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先后公布了3批333项省级非遗名录,61项入选国家级名录;450名民间艺人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41人成为国家级传承人。花儿、皮影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甘肃我省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 【详情】

*.定西:民间传统文化展唤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

定西是黄河上游农耕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穿境而过,黄土地自然风貌与多民族文化交融,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催生了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和农民文化创意产业。农民文化创意产业成果展在定西隆重开幕,展现出的剪纸、皮影、泥塑、木雕、砖雕、麦秆画、盐画、脊兽……是几千年来定西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包含着农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在物质文明日益盛大的今天,与之相对的民间工艺和农民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消逝或者走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展示这些“中华艺术的瑰宝,民间工艺的精粹”,其目的就是要唤起全社会保护这些包括瑰宝、精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详情】

【自然景观文化】

*.甘肃省新增五个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库

甘肃省完成的《甘肃地方特色美食》专题片、《甘肃东乡族文化》专题片、《甘肃裕固族文化》专题片、“甘肃古长城遗址”多媒体资源库和“甘肃红色历史”多媒体资源库等5个文化共享工程项目日前通过国家验收。至此,甘肃省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库达22个。这些项目的完成对提高甘肃省资源自主建设水平,助力知识普及、文化传播和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助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详情】

*.麦积山陶艺文物复仿 传承千年文化艺术

甘肃省天水市文化资源丰富,其中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麦积山石窟文化等在全国均是独一无二。中国四大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更被誉为“东方雕塑馆”。为了传承、保护、展示千年文化艺术,甘肃天水汉唐艺术苑的民间艺术家们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研究,选取麦积山红土、采用传统雕塑技艺仿制了精美的具有天水文化特色的麦积山石窟雕塑、壁画、大地湾彩陶、伏羲文化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屡获大奖,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更让华夏文明得到进一步传承发扬。 【详情】

【甘肃各地文化产业动态】

*.弘扬华夏文明精髓 复兴丝绸之路文化

进入21世纪,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正在崛起的重要时刻,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一是促进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的稳定性,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长治久安;二是建设实力强大、结构优化的经济带是西部开发的“主体工程”,更是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支撑;三是经济带的建设将有助于加强我国和中亚地区在能源生产和能源供应方面的长期合作;四是经济带将大大提升交通运输的能力,提高我国应对三千公里西北地区边疆安全问题的机动性。 【详情】

*.甘肃农村文化建设:5年实现“村村有舞台

甘肃省高度重视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建设“乡村舞台”工作,并将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列入201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建设“乡村舞台”,重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凝聚社会正能量。建设“乡村舞台”,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建设工作自2013年11月启动,首先在甘肃全省1228个乡镇各选定一个行政村开展试点,通过整合资源,巩固阵地,带动条件较差、较偏远的村社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发展,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对于已经具备条件还未创办的行政村,给予政策、资金和培训支持,引导和鼓励群众积极创建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截至2014年5月,甘肃已建成1228个“乡村舞台”,实现了“一乡一舞台”;到2018年,甘肃将建成1.6万个“乡村舞台”,实现“村村有舞台”。 【详情】 

*.甘肃宕昌“罐罐酒”:冬日里的农家文化

围着火炉,煨着罐罐酒,这是甘肃宕昌县沙湾人申三禄一家“有滋有味”的冬天生活。“罐罐酒”是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是盛行于西北陕甘地区的一种低浓度黄酒。来到陕甘农村,八方来客都要尝试一下这种纯粮食酿造的“绿色食品”,有人称,其味道醇厚、历史悠久,堪称西北“茅台”。 【详情】

*.庆阳市庆城县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产业开发

庆城县在文化产业开发中,抓创意、建基地、出精品、育人才、打品牌、拓市场,以香包、刺绣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以及法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全县民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