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助推精准脱贫攻坚

04.06.2016  18:06

    原标题:让农民“能贷”让银行“敢贷” ——甘肃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助推精准脱贫攻坚

  甘肃贫困面大,资金来源紧缺一直是困扰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

  针对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的实际,甘肃着眼破解融资难题,采取财政与金融联手的办法,创新推出政策优惠、对象精准、责任明确、风险补偿、使用灵活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撬动银行信贷资金400亿元,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打造了专属金融产品,激发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钱从哪里来?发放给谁?

  和银行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没有抵押担保很难贷出款来。

  对于急需脱贫的贫困农户来说,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一难题,我省创新式解决了贫困农户贷款“怎么来”的问题。

  针对贫困农户贷款没有有效抵押担保、贷款偿还能力较弱、银行“不敢贷”、农户“贷款难”的困局,我省采取超常规举措,运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打出财政与金融的“组合拳”,推出特惠金融产品。为保证贫困农户获得小额信贷资金支持,省财政厅与金融机构积极谋划对接,为58个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量身打造每户额度为1万-5万元、期限为1-3年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特惠金融产品,实现了全省所有贫困农户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全覆盖”。我省还按照财政和银行7∶3的比例,出资设立10亿元的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银行对贫困农户免抵押、免担保信贷资金,支持贫困农户发展富民增收产业。银行实行基准利率、按年结息、省财政全程全额贴息的政策,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信贷贴息支持。同时,为调动金融机构参与贷款的积极性,在财政出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明确专项贷款不良率控制红线为贷款的3%,红线内的不良贷款按基金的出资比例代偿,超过红线部分的由县级政府负责偿还,通过一系列措施,破解了银行“不敢贷”,贫困农户“贷款难”的困局,有效化解了贫困农户贷款瓶颈。

  与之相呼应的是,贷款应该发给谁?众所周知,专项贷款量大面宽,实际操作中会不会出现有贷款需求的贫困农户贷不到款的现象?

  为此,我省聚焦全省建档立卡的101万户、417万贫困人口,采取农户申请、张榜公示、逐级审核等办法,确认贷款对象,从源头上防止越俎代庖的现象,避免贫困农户在不知情中“被贷款”,切实让需要贷款的贫困农户获得资金支持。根据各地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大数据平台数据,在保证贷款既能满足贫困农户需求的同时,逐级审核汇总确认贷款需求,下达贷款计划,实现贫困农户应贷尽贷。

  钱怎么用?谁来管理?

  400亿元信贷支持具体到每一个贫困农户身上怎么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信贷资金效应?

  在这方面,我省也有突破。以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为目的,将农户分为有发展能力和没有发展能力的农户,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因人、因户提供“保姆”式的服务,采取“贫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多种方式,引导贫困农户合理高效使用贷款,支持发展生产、增收脱贫。

  具体来看,对有经营致富能力的贫困农户,政府设立贷款平台,集中办理贷款手续,引导贫困农户将贷款用于种植、养殖、加工、商贸流通等增收产业。对无致富能力的贫困农户,通过政府引导,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企、就业分红”等形式,签订农户、企业、政府三方协议,贷款由企业集中使用,包赢不包亏,按不低于贷款额的8%分红。对经营能力较弱、需要帮助发展的贫困农户,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社”等方式,贷款由专业合作社或致富能人集中使用,让贫困农户参与经营、参与分配,达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扶贫效果。通过将资金引向生产领域,不仅实现了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转变,改善了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还避免了资金在金融体系里“打转转”的困局。

  大笔信贷资金如何监管?我省明确指出,把好贷款发放、贷款使用、贷后管理、风险防范“四道关”,确保贷款发放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确保贷款规范使用,确保群众有收益、还款有保障、风险能控制。明确县(市、区)长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回收负全责,确保贷款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同时,引导贫困农户增强诚信观念和还贷意识、风险意识、信用意识、法律意识,诚实守信、按期还款。  记者伏润之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