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书殴师”不该成为高考前的“最后一课”
5月30日上午,因不满老师制止他们的撕书行为,长武县中学6名高三学生围殴一名50岁老师,将三根拖把棍打断,造成老师头部受伤。(6月2日《华商报》)
据报道,这是长武县中学高三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天上课,下午他们就将放假回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高考在即,老师、学生和家长都绷紧了弦,而在此紧要关头,几个学生将老师打得头破血流,上演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最后一课”。
“撕书狂欢”是这场校园血案的引子。每到高考,宣誓、喊楼、撕书都成了校园里某种固定节目,也成为了学生们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渠道,漫天的课本碎片,夹杂着青春各种无法言明的情绪,如雪花般飘落。然而,一些学生会在撕书扔书时“夹杂”暖水瓶等危险物品,给校园安全带来隐患,基于此,学校特意安排了老师制止学生的疯狂行为,属于合情合理的安保措施之一。
只是因为老师制止这几名学生的撕书行为,6名高三学生就对其围殴,而老师管教学生、学生围殴老师的事实更让人无法相信,多年来民族奉为圭皋的尊师重教传统何以泯灭如斯?
事发后,曹老师被送往医院治疗,为了不影响这6名学生参加高考,经过教育局和学校协调,曹老师现在已答应暂时不报警,等高考结束再处理。可怜学校、老师一片苦心,考虑到学生上了这么多年学很不容易,如果报警,警察介入调查,势必会影响到很多学生的备考。然而,在他们抡起拖把棍对其年过半百的老师大打出手时,可有一点犹豫、迟疑和怜悯?可曾知道聚众殴打他人、属于伤害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正如市民的担忧“这样的学生就算考上大学又能怎样”?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精神健康、具备各种学习、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在单纯分数的片面刺激下,在功利浮躁的物质化大环境中,教育俨然越来越难以承担起原始的积极的功能,而独生子女的家庭氛围和社会背景,对学生尤其是高考生的过度呵护,使得学生心理或弱不禁风,或桀骜不驯,相形之下也使得老师正常的教育职责愈发捉襟见肘。当一切让位于高考,当分数的沉重压力挤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他人的关爱、对老师的尊重、对法制的敬畏自然挤压至逼仄地带乃至悄然消失。
校园血案不该成为高考前的最后一课。高考屈指可数,然而人生的旅程却是学无止境的,这几个学生该怎样度过高考,高考之后会有怎样的法律处罚?老师的身心创伤如何“愈合”?都将在高考之后暂见分晓,但是,如何改革现行教育弊端,如何教导学生正确纾解情绪、理解他人,如何培养身心健康、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学生,如何建立平等、正常、积极向上的教学关系,远不是区区几日或几个处罚决定所能解答的社会难题。(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