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看客心态”往往在一念之间

17.04.2015  03:58

    近日,一则浙江宁波某中学一位女生因生理期没有给老人让座被骂哭的消息在网上发酵。不少网民认为老人应理解年轻人的特殊情况,而当事女孩发声明表示,希望网民不要再责备老人,也不要因此事件不给老人让座。

    对于这件事,小马飞刀不想就事论事,其中的是是非非,大家都会做出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的判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道理,只有相对正确的道理。小马飞刀想说的是,难道这辆公交车上只有老人和孩子吗?不可能!那么,在发生争执的时候,其他人干什么去了?那些身强力壮的人干什么去了?

    写到这,相信大家会猜到小马飞刀马上会写到“看客心态”这个话题。对,就是这个让人不吐不快的话题。鲁迅先生曾在小说《》《阿Q正传》里对国人的“围观情结”及“看客心态”作了无情鞭挞。那些伸长脖子围观革命者被砍头的场景,曾深深刺痛国人。但这么多年来,看客热衷围观惨痛场面的现象,非但没有减少甚至大有欲演欲烈的趋势。若问为什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是在就事论事,而没有去深究看客心态的成因。没有问一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如此自私和冷漠?也许,这才是值得每个人去深思和扣问的关键所在。对此,有人说,儒家传统还是主张见义有为的。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又说“仁者必有勇”。孔子主张勇敢与美德同在,见穷困落难之人,顿生仁慈之心,关键之时出手相助,此为仁勇;伸张正义,敢为民请命,疾恶如仇,敢打抱不平,叫义勇。只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几乎未把子民当“”看待,百姓命贱如草,生杀予夺,遑论人格、尊严?缺乏必要的精神内涵,作为一个“”,他自己都是不完整的,要他以“”的仁义之心尊重、关心周围的“”,岂非缘木求鱼?

    说到底,很多时候,摒弃看客心态并不难,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作为社会成员,在和谐互助的氛围中,他人不仅可以得到帮助,而且自己也能受益颇多。有一则寓言说得好:山羊和猴子是一对邻居,山羊乐善好施,喜欢帮助别人,却常遭到猴子的讥笑。一日,猴子劝山羊:“不关自己的事最好别评论,最好别管。”山羊默不作声。有一天,猴子的屁股着了火,山羊发现后视而不见,直到猴子屁股烧得通红,疼得乱叫,猴子才后悔自己曾对山羊说过的话。不去帮助别人的人,迟早也会失去别人的帮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终究会害人害己。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