搀扶老人被赞“勇气哥”是种道德矮化

20.08.2014  16:50

   作者:惠铭生

  8月13日,达州市西城一七旬老人街头摔倒,一名过路男子——程仕波不顾众人劝阻,坚持将老人扶起,被网友点赞为“达州勇气哥”。他表示,自己扶起的不仅是一位需要帮助的老人,希望大家共同传播正能量,扶起残缺的社会责任感。(四川新闻网8月19日)

  在街头上搀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不仅被网民盛赞“勇气哥”,而且还能被媒体当成“新闻”,洋洋洒洒写了近2000字,广被网媒转载,窃认为,这堪称是一种奇葩;而且这种所谓“正能量”的传播和弘扬,像一根马蜂毒针,蜇痛了中国人的良心,让国人露丑、蒙羞。

  不否认,程仕波搀扶摔倒老人,值得点赞。若是将其升华为“勇气哥”,并成为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这实则是道德的自我矮化,国人道德标准的错乱与混沌。因为,搀扶一位摔倒在地的老人,举手之劳而已,甚至于“善事”不搭边,现如今,怎么就上升为“正能量”、“社会责任”呢?搀扶老人被赞为“勇气哥”,并被媒体大书特赞,估计此举能笑破外国人的肚皮;先人们若是泉下有知,或许会感喟:国人的道德水准,真是一辈不如一辈。

  或许有人提醒我说,当今社会,老人倒地,搀扶有风险,做好事反被讹的离谱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现实语境下,有人去搀扶一位摔倒的老人,真的需要勇气和胆量。但是,一年到头,“搀扶老人被讹”事件的发生,毕竟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全国这么大,城市人口这么多,如此咄咄怪事,在一座城市恐怕十几年、几十年遇不到一起。

  有人吃鸡蛋被噎死、出门被车撞伤,我们是否以之为戒,从此不再吃鸡蛋、不再外出呢?这样的逻辑显然很荒谬。搀扶老人曾被讹,有些人便拿个别当普遍,片面放大个例,只不过是为自己的胆怯和见义不为诡辩而已。

  针对社会不时涌现的“好人好事”,我们一直很容易“感动”,甚至习惯性贴励志性“标签”——搀扶老人,被赞“勇气哥”;炸油条不用“回锅油”,被赞“油条哥”;不欠工钱的包工头,被赞“良心哥”……最近几年,“XX哥”、“XX姐”或是“最美XX”层出不穷,并为广受社会热赞、媒体追捧,甚至被视为“道德的楷模”、“良心的镜子”。

  不否认,有些大义之举值得咏赞,像舍身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等。但是,有人搀扶摔倒的老人,有人力所能及地去救助他人,抑或是当官不收礼、经商不骗人、做人要本分、工作要敬业等,这原本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要求,焉能屡屡为其戴上高高的道德楷模之帽?这种行为貌似是在传播、弘扬正能量,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戕。试问,本分的事权且屡屡被盛赞,那么,我们做事做人的道德底线又在哪里呢?

  诚然,当今社会见义不为、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却不能因之一叶障目,固执地认为世风日下、道德滑坡。这其实是一种认知错觉。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社会在发展,公民的道德水准在普遍提升,这是一种历史必然。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用平常心认知“勇气哥”、“油条哥”们……而不是刻意甚至矫情地给予礼赞和感动。因为这种感动不仅廉价,而且还会矮化道德,误导社会,似乎,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真的已经低到连搀扶一下摔倒的老人,都要给予礼赞的境地。

  所以,搀扶摔倒老人被赞“勇气哥”,需要另类解读,你或许能豁然开朗,从中感悟到:在以往,你或许被个别社会现象蒙蔽了眼睛和心灵,对社会的美好与社会道德的整体提升熟视无睹,进而“唱衰”、摸黑了社会。(惠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