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影院排片
揭秘影院排片:票房预期与实际成绩系最大因素
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的电影《推拿》,获奖不少,口碑不错。然而,自11月28日在国内上映以来,截至12月9日,累计票房只有351万,难逃院线排片少,票房惨淡的结局。
这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院线排片的好奇,一部影片拍摄制作完成后,从上映到下线,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哪些因素影响着影片在影院的放映安排?文艺片究竟该如何生存?
决定影院排片的最大因素是票房预期和上映后的票房成绩
《推拿》自11月28日上映后,在豆瓣电影得到了7.9的评分,排到2014年度国产片的前10位;在时光网上,该片更是成了年度评分最高的国产片。但据艺恩咨询统计,《推拿》公映首日在全国排片场次仅占总场次的3%,在接下来的29日、30日占比也仅有1.93%、2.42%,截至12月11日,各大影院已经基本难觅《推拿》身影了。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影片的排片场次?
据了解,一部电影获准进入院线后,影片便进入了一个市场竞争的环境,院线的排片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票房收入,而院线将随时根据影片的票房和上座率调整排片。排片没有固定的标准,基本上按照影片类型、演员阵容、宣传力度、票房预期和票房成绩来决定排片。大体而言,会经过首日排片和后续调整两个环节。
业内人士表示,每月上映影片众多,院线和影院经理会选择有话题热度的影片提前观看,作为确定首日排片的参考。此外,影片上映前预售情况、影迷关注度等也是排片需考量的因素。比如与《推拿》同档期的有《撒娇女人最好命》《匆匆那年》等众多热门影片,有票房前景的影片自然更受青睐。这更像是一场关系利益的赌博,首日排片量的多寡往往是院线、电影出品方等多方博弈的结果。
根据票房的反馈,影院还要在放映之后进行排片调整。首日票房高的话,将适当增加排片量。有些影院开发了排片管理系统,用以计算排片误差率,影片排片占比应与该片当日总票房比例基本持平,过高或过低都意味着排片出现了问题。可见,影院排片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所以,决定影院排片多寡的最大因素是票房预期和上映后的票房成绩。而首映日就票房不佳的《推拿》自然难逃排片少的结局。
高票房文艺片一般结合了演员、题材、档期等商业元素
中国的文艺片也并不都是票房不佳。电影《桃姐》首日票房1300万元,内地总票房高达2亿元;电影《白日焰火》《观音山》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推拿》总制片人、陕文投银海影视总经理吴毅说:《推拿》选择在11月28日上映,目的在于借助获奖热度,吸引更多观众,影片题材也有一定的商业因素,反映了盲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最终票房不佳主要是由于档期拥挤,前期宣传时间太短,力度不够。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陈涛认为,高票房的文艺片一般结合了某些商业元素:要么是大导演大明星,例如《归来》《梅兰芳》《桃姐》等,要么有一定的商业噱头和类型片模式,例如《白日焰火》《观音山》等。《桃姐》《白日焰火》两部电影的宣传运作策略相似,即先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之后借明星效应传播。在档期选择上,两部影片均选择在3月淡季上映,院线排片量较高。相比之下,《推拿》宣传策略模糊,又赶上了拥挤的贺岁档期,因此导致了好口碑低票房。
看来,文艺片要想实现商业与艺术双丰收,需要集演员、题材、档期、宣传、奖项等各种要素,难度可想而知。如何为文艺片开辟更多生存空间?吴毅认为,借鉴国外做法,为文艺片单独开设艺术院线是不错的选择。
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出现了艺术院线的端倪,比如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常年播放文艺影片。今年10月,中国电影资料馆正式开放,并准备在西安开发首座北京之外的艺术影厅。相信随着中国电影类型的丰富和观众的细分,艺术院线的建设也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