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改“作揖”是值得肯定的文明倡议

29.09.2014  16:49

   作者:苑广阔

  日前,握手这种我们很多年的社交礼仪遭到了置疑,有专家认为,这是传播疾病的一种途径,呼吁“见面拱手”的回归。那么,见面握手真的变成了疾病传播途径?让你拱手或者微倾身体作为打招呼的模式,你能接受吗?(9月28日《金陵晚报》)

  为了预防疾病传播,建议把现在的“握手礼”改为“拱手礼”,也就是传统的拱手作揖,面对专家的这一观点,想必很多网友在第一时间就会觉得这是一个“馊主意”,下意识地会表示反对。但客观而言,当我们明白了专家提出这个建议的缘由,也许就能理解专家的良苦用心和善意初衷。

  一则,研究早已表明,人体中手掌的汗腺最为发达,一双未清洁的手上含有80万个病菌,一克指甲垢里隐藏有38万亿个病菌,平均每只手上携带150种病菌,是传播流感、传染性肠胃炎等疾病的主要媒介。虽然通过握手直接传播疾病的概率不是很大,但确实可以间接传播一些疾病,比如流感、比如手足口病等等。目前正在非洲国家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已经造成了数千人死亡,令全世界谈之色变。为了应对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一些非洲国家的人民不断废弃旧有礼仪,连乌干达总统都出面呼吁国民“防埃博拉请勿握手”。

  二则,“握手礼”其实是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属于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产物,而“拱手礼”才是我们的传统礼仪。所以现在改“握手”为“拱手”,从本质上说属于回归传统。当年林语堂先生就说过,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仪比西方人卫生,因为中国人是“”自己的手(拱手),不必去握别人的手。只不过林语堂先生没有想到,不久以后,中国人就放弃传统,改学西方礼仪了。

  所以说,不管是从预防疾病传播的现实需要出发,还是从回归传统礼仪的角度出发,改“握手”为“拱手作揖”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不管是“握手”还是“拱手”,都既是一种见面的礼仪,同时也承担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密切人际关系的作用,那么这些“握手”可以达到的目的,通过“拱手”也同样能够达到,而且还避免了传播疾病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握手”改“作揖”是值得肯定的文明倡议,很多网友之所以觉得专家的观点“不靠谱”,在我看来主要还是习惯力量在作祟。“握手礼”是一个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的社交礼仪,要改变一个人延续多年的生活习惯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改变一个民族十几亿人延续几十年的礼仪习惯?但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社交礼仪可以被其他更文明,更健康的社交礼仪所代替,那么就应该有意识地去改变,不求一蹴而就,但求循序渐进。随着采用“新礼仪”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这种更文明、更健康的礼仪方式也就逐渐蔚然成风了。(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