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E政录:提高教育质量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

03.03.2016  09:31
两会E政录:提高教育质量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 - 教育厅
两会E政录:提高教育质量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 - 教育厅
两会E政录:提高教育质量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 - 教育厅
来源: www.jyb.cn

图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中),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谢维和(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访谈栏目。(刘继源 摄)

针对“十三五”期间如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树立科学质量观等问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谢维和今天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访谈栏目,就上述问题接受视频访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念引领教育发展,用创新发展理念激发教育活力,用协调发展理念优化教育结构,用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教育生态,用开放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资源,用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教育公平。”朱永新认为,教育质量的提升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需要法治保障,更需要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

谢维和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小康本身就是一种质量标准,要建成小康社会,没有一个高质量的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十三五’期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是我们的任务和目标。

现在许多孩子都选择到国外读书,每年几千个亿的学费交给国外的学校,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教育需求留在国内?我相信,中国人完全可以办出世界一流的学校,只是现在准入门槛太高,这样就很难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  朱永新认为,只有加强教育供给侧改革,才能满足和释放大量的教育需求,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在谈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谢维和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应该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可以有成体制的学历型办学机构,比如职业高中;也应该有短期的应用型教育模式,比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通过培训或非学历教育满足市场、企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有一种教育形式,既能够满足学生的普通教育需求,又具有一定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有更灵活的教育体制或办学模式的支撑,而不是单一的办学形式。

朱永新认为,“十三五“期间,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能降低,另一方面需要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比如是否开放民办高等教育,把中国的一些大学交给民办上市公司托管,这些都可以探索的。

【观点速递】

追求高品质的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

朱永新:教育质量提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课题。我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理念引领教育发展,用创新发展理念激发教育活力,用协调发展理念优化教育结构,用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教育生态,用开放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资源,用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还需要我们更好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个性化发展,所以教育质量的问题需要法治保障,需要全社会教育水准的提升,需要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十三五”期间,只有更用心地关注教育质量,我们的教育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没有高水平的德育,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谢维和

谢维和:提高教育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小康本身就是一种质量标准,要建成小康社会,没有一个高质量的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十三五”期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是我们的任务和目标。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刘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