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不起又放不下的黄金周

28.09.2014  17:19

  “十一”将至,许多人也排好了出游时间表,只待假日到来。可就在这时,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教授却“不合时宜”地提议,取消黄金周,将国庆节的法定假日调整为1天。这话俨然捅了舆论“马蜂窝”,一时间,“大放厥词”“哗众取宠”等指责铺天盖地,还有些网民掀起黄金周“保卫战”。

  不得不说,黄金周存废,如今已然成为口水议题。无怪乎,蔡教授“取消黄金周”的观点一出,板砖四起;连个长假都没,以后想回家探个亲、出门旅个游咋办?权利敏感不难理解,可也要看到,所谓的取消“十一”黄金周,并非要缩减既有的假日总量,而是希望将强制性的集中休假模式,转为分散休假,拆分为多个短假。看上去,它仍是年度版的“朝三暮四”游戏,可“多餐少食”与“一次撑死”终究有差别。

  实质上,若追溯黄金周起源,可以知道,它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政策,是行政干预下的“赶大集”,旨在应时之需地提振旅游消费、刺激经济。其作用不容否认,但毋庸讳言,时至如今,其弊端日益凸显。每逢长假,人流汹涌、交通拥堵……黄金周总乱成一锅粥,劳动者休假的质量也难有保障。

  再说了,“黄金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边际递减,在当前需求充分形成的语境下,发展旅游业,其实更需散客出游的平稳、持续促进,而非需求累积下的一时释放。这就需要跟市场对接,用适当“短假”来分散“集中休假”带来的压力。所以说,在不缩减假日总量的前提下,将长假分拆,未必就是坏事,至少能避免让有限的社会资源承载“全民假日”过度消费之痛,也更契合市场规律。

  那怎么缓解民众的“休假饥渴”?必然有人这么问。标准答案,自然是从节假日和自主性带薪休假结合上求解,而非用黄金周“止渴”。大家都知道,国人最需要的是对假期的“扩容”,而非在有限的天数内玩各种排列组合,而“带薪休假”就是“扩容”的路径依赖。它能满足人们真正个性化的“黄金周”式休长假需求,也能规避全民血拼式的休假过节,实现是对节假日功能的调适与补充。

  蔡继明说:国庆节放一天假是许多国家的通例。这不是虚言,据专家介绍,在美国,就有关于“联邦法定节假日”的规定,主要适用于联邦政府雇员群体。在联邦假日之外,政府雇员亦享有与其工作年限相关联、长短不一的“带薪休假日”。企业则以“带薪休假日”制度为主,假期时长与资历和工作时长相关联,但无论休闲、病假还是事假,都包括其中,有双方契约作保证。企业也可以有选择地将某些联邦假日作为“带薪休假日”的一部分,但没有硬性规定。

  “带薪休假”是个好东西,这理儿大家都懂,问题是,它岂是想休就能休的?不少人连正常周末都没得休,更别说休年假了。蔡教授提供的权威数据不也显示了吗?当下“我国带薪休假的落实率在50%左右”,换句话说,推动带薪休假权的全面落实,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在此之前,就说要取消黄金周,大家难免觉得是纸上画饼——你带薪休假还没着地呢,急什么?

  大家这么想,显然不是因见识偏隘,而是着眼于实际:现实中,国庆小长假普遍都会比带薪休假落实的好。虽然都有法规撑腰,但因带薪休假往往要员工个人去争取,博弈能力相对较弱;而定期统一放假会形成一种群体声势,增强员工和单位的集体博弈能力,哪怕再苛刻的私企老板,往往也不敢公然和这惯例对抗。因此,从保障休假权的角度说,在带薪休假兑现前,留着黄金周聊胜于无。

  留着吧,休假无质量;割舍吧,又怕休假难……看起来是两难,可问题症结说到底,就在于法定节假日与带薪休假二者关系的没理顺。这道结不解开,大家也舒畅不了。所以赶紧着力,让带薪休假从纸面落到实处,补全公众在这方面的权利空当,是最为重要的,不然纠结也只能是一直剪不断、理还乱下去。(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