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推进高等农业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

18.08.2019  12:12

高等农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培养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扩散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内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服务体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对高等农业教育的需求,新时代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响应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号召,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现有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师资、教材、实习实验方向,推进全方位改革已刻不容缓。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学科合理布局。一是调整改造现有学科,充分考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结合市场需求,对依赖传统种植、养殖业的涉农学科进行调整、改造、派生,使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现时代特征。二是增设新的学科点,利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点,围绕乡村旅游、度假休闲、康养、特色文化传承、电子商务、特色产品开发方面的需求,新增学科点。

主动适应农业多功能特点,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双一流”建设、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契机,促进高等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梳理现有本科专业,遴选出一批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方面的专业,鼓励各高校积极申报,或在现有专业下设置新的专业方向。

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重塑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师资队伍。一是解决乡村振兴人才供给和需要矛盾,一方面稳定现有专业人才,在待遇、职称等方面,适度加大服务考核,放宽教学和科研考核评价;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新产业新业态急需的人才,如优先引进一批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类专业人才。二是改革用人制度,灵活引进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加强乡村振兴实践教学。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遴选一批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方面的通识课,让大学生自主选课,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凝练一批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专业课程,突出学以致用,改善当前乡村振兴实用人才瓶颈现象。二是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互动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三是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参与式课堂教学、体验式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聘请乡村建设能工巧匠、民间艺人演讲、演示,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增强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

以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重新编写教材和学习资料。以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为主要内容,编写一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习教材。收集农村民间在民居建设、民俗文化、乡村善治、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案例,编写一套实用性较强,易学易懂,方便操作的实践教材。

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支持院校采取校(院)地、校(院)村共建,依托田园综合体、科技创新示范园区、美丽乡村等载体,建设能够集科研试验、技术示范与推广、人才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乡村管理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实习、体验场所。

(作者系甘肃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甘肃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         

新闻链接: http://szb.gansudaily.com.cn/gsrb/201908/07/c14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