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论坛】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19.07.2015  19:51

素质是人之根本,素质教育是教育之根本。“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修养品质是教育和培养人的根本所在。从教育学研究上讲,素质就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古今之理,说明在“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上是一致的。然而,今天在应试教育中,学生的智力素质得到了特别的训练和重视,却忽视和淡化了学生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种种不文明行为、社会公德缺失、精神世界空虚、团队合作意识差、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竞争力和创新力不强等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倒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加强素质教育,这是社会赋予高校的一份责任。

一、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培养,最大的困难莫过于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然而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在高校中延续,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创新力的竞争,创新力的根基在于人的综合素质。因此,优先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1.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依据考试和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依然是高校的主要方式和标准,这是应试教育思维的延续,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大学里突击考试、考研,参加各种考试辅导班的情况比比皆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应付各种考试。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作弊手段和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唯分数论优劣,导致学生短视行为严重,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愈演愈烈。因此,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学生走向急功近利的片面发展道路。

素质教育的最低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新,真正实现人的解放。故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先,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破解“钱学森之问”就须从强化素质教育开始。

2.素质教育是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去思考“为什么”。然而,当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时,常常需要解答“为什么”,那些书本上讲的“是什么”在实践中很少遇到。所以有些学生感到大学里什么都没有学到,甚至有“读书无用”的论调。这恰恰反映出重知识轻素质的教育缺陷,叶圣陶讲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觉的目标。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才能让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故通过加强心理教育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3.素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过程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人的发展报告》指出: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即是人的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而不受损害的发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追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创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技能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重要使命,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人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发展式学习,着重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行为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能不断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解放,成为具有时代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二、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应试教育观念束缚教育教学理念创新

应试教育是机械式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把学生变成承载知识的容器,抑制了学生对探求未知领域的积极性,消磨了学生对探寻科学的精神动力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那种追求证书的教育机制,禁祻了教育教学的创新。应试教育下衡量教学水平的依据唯有分数,导致教师苦教,学生死学,教和学的共同目标就是高分数。这种方式,导致教学重视对知识的强化训练,忽视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因此为分数而学,为文凭而学是目前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唯分数论人才是制约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的根源所在。

2.素质教育成效评价缺乏有效方式和手段。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很多方面无法量化,评价结果主观性强,缺乏有效方式且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而应试教育“效果”直观,短期内就能见到成效,有考试手段来评定。因此,应试教育越来越强化,素质教育却被忽视淡化。

3.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应试教育下,大多数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不全面,重理轻文,知识面专而不宽,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力不强。工作中,高校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学校为了提升知名度,普遍注重科研能力,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素质教育对教师同样提出全面的、综合的发展要求。

三、以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1.改革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科学化,考核方式实效化

在《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一文中,对20世纪和21世纪人才进行了对比(表1)。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的显著变化就是强调综合性人才需求,人才个性化特征突现,人才素质更加积极、乐观。为此,在现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交叉学科的融合,探究性教学手段的应用,组织开展团队式学习等。考核应加强日常学习、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重要低。各种奖励制度都要引导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表1                          20 世纪和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比较

20 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21 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勤奋好学

融会贯通

专注于创新

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专才

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IQ(高智商)

IQ(高智商) + EQ(高情商) + SQ(高灵商)

个人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

选择热门的工作

从事热爱的工作

纪律、谨慎

积极、乐观

2.突出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式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和创造力

专业课教学要以实践为主,培养动手动脑能力,通过实践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配以项目研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3.指导学生做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工作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支持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鼓励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避免大包大揽,恰当处理放和管的关系,对不利于学生健康、安全和影响他人发展的要用制度去管理,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应当放开并给予鼓励。

4.创新发展学术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文化生活,增强审美意识和表现力,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精神

通过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文修养。

李开复说过:除了智慧之外,学校必须培养好人品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好人品就是“灵商”,团队精神就是“情商”。因为大学四年既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四年,也是学生最容易被误导的四年。如果只重视培养智商,则走出校门的人才很可能成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畸形”人才。因此,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才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本文作者为林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