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推进服务均等化 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16.09.2014  19:05

   中国甘肃网9 月16日讯  据嘉峪关日报报道 (本报记者 裴晓敏) 记者从有关会议上了解到,近年来,嘉峪关市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强化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各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目前,嘉峪关市拥有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南市区新建的总建筑面积10858平方米、设计藏书规模60万册的图书馆,由原市图书馆改造而成的国家二级少儿图书馆和21个社区文化中心。“三馆”分别分布在我市南、北市区及市中心繁华地段,社区文化中心遍布全市各居民小区,其中14个社区文化中心均配备了音响设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数码钢琴和数码相机等设备。文化中心内设的社区书屋共藏书61195册,平均每个书屋藏书2661册。

  2013年,我市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分别在东湖景区、雄关广场、联通广场建成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一步创新了服务形式,延伸了服务时间,满足了读者就近、便利、快捷的借阅需求。

  在农村,全市三镇均已建成综合文化站,并且全部配套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音响及办公等设备,17个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平均面积达到200平方米,活动室大多为一室多用,其中包括1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20个农家书屋,按照统一标准配备了图书和图书借阅设备,现有图书66000册,平均每个书屋3300册。2013年,通过购买和向社会征集等方式,向三镇捐赠了种植养殖、文学艺术、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书籍7000余册,充实了农家书屋图书藏量,激发了群众阅读兴趣,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

  为解决三镇农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我市共为6765户农户和德轩社区335户低保户安装了“户户通”设备,截至目前,所有用户都能顺利接收到57套卫星电视节目、42套广播节目和我市自办节目,实现了卫星节目和本地节目的“户户通”。

  在逐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我市不断丰富城乡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新举措。今年年初,全面启动了“乡村舞台”建设项目,预计年底前全面完成17个行政村的“乡村舞台”建设目标,同时依托“乡村舞台”建设,按照适合、适当、实用的原则,在三个镇分别建设农村文化大院,作为各镇“乡村舞台”建设的示范点和样板项目。自今年5月份开始,以“雄关大舞台,有我更精彩”为主题,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服务百姓”的原则,在南市区举办了“雄关大舞台”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城乡群众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文化三下乡”、“非遗进农村”、“送戏下乡”等文化亲民、文化惠民活动,极大地活跃了我市城乡文化,调动了城乡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在切实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方面,我市立足本土资源,通过对市区及周边村落的走访、摸排调查验证,挖掘整理了麻腐饺子、烧壳子、芨芨草编扎技艺、打铁技艺等新的非遗项目。今年8月,邀请了中国民俗学会顾问、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省级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柯杨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来我市,组织省市非遗专家对我市申报的市级非遗项目进行了评审,并一次性通过。

  近年来,我市积极完善各项制度,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截止2013年底,我市共有各类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团队110支,其中农村业余文艺演出团队21支;各类群众文艺人才1200余人,其中舞蹈类640人、声乐类260人、戏曲类110人。按照“有则优、无则立”的原则,鼓励各类群众业余文艺队伍注册成立民间非企业单位,引导他们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不断丰富和繁荣城乡各项文化事业。